國防醫學院藥學系百年歷史

源遠流長-----榮耀 責任 傳承 友誼 創新

院史----稱:
民國紀元前十年(西元1902年),袁世凱感於軍隊衛生為建軍重要之一環,奉准創立北洋軍醫學堂, 校址設於天津東門外海運局,委徐華清為總辦,伍連德為協辦.

民國前六年(西元1906年) 學校更名為陸軍軍醫學堂,新建校舍於天津黃緯路.

民國前四年(西元1908年) 徐華清鑑於藥學之重要,呈准增設藥科招生,肄業三年,此為我國創辦藥學教育之先聲

.*藥科第一期計十八員,於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畢業,均分發軍中服役.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 學校更名為陸軍軍醫學校,

*藥科第二期計三十八員, 民國二年(西元1913年)畢業,

*藥科第三期計鄭壽等十七員, 民國四年(西元1915年)畢業.

*藥科第四期計張鵬翀等二十五員, 民國五年(西元1916年)畢業,

*藥科第五期計九員, 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畢業.

*藥科第六期計十二員,民國七年(西元1918年)畢業.

民國七年(西元1918年)遷校於北京東城六條胡同北小街地段.,此一新校區經精心擘畫,顧日籍建築師設計藍圖從事興建.計有辦公室教室實驗室大禮堂學生宿舍餐廳附屬醫院衛生材料廠等二百餘間.此項建築與國內大專院校比擬,有過之無不及.是年增設司藥本科(研究科)研究所,進修期限為二年.受訓人員為抽調本校畢業之在職軍醫司藥返校研習.民國八,九年間全紹清任校長.由於其學驗俱豐主持校政切合時代施教嚴謹學生素質整齊並選派優秀助教赴美國日本進修.時P3鄭壽即於日本研習製藥化學後返國在校任教職.全氏長校歷時七載有成,時師資陣容堅強,訂定課程適切,教學設備完善,教育水準提昇,學生素質優秀,有突破性偉績.校譽丕振,為軍醫教育之鼎盛時期.掀起第一次高潮.

*藥科第七期計十八員, 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畢業.

*藥科第八期計林公際等七員, 民國九年(西元1920年)畢業.

民國十二年至十七年間由於北京政府政治腐敗,派系傾軋,軍伐割據,經費支絀,校務日形衰頹.六年間七易校長.致軍醫教育不但毫無進展,抑且趨於低潮暗淡時期.

*藥科第九期計十六員, 民國十二(西元1923年)畢業.
*藥科第十期計楊樹森等十三員, 民國十二(西元1923年)畢業.
*藥科第十一期計十二員, 民國十三(西元1924年)畢業
*藥科第十二期計何池,孟士英等十七員,民國十六(西元1928年)七月畢業.
*藥科第十三期計十四員,民國十七年(西元1929年)七月畢業

民國十八年,北伐軍事底定,國民政府勵精圖治,延攬學術精湛眾望所歸之戴?齡再任校長職.,各方冀望甚殷,戴氏亦以重振校務為己任. 是年藥科由三年制改為四年

*藥科第十四期計胡乃釗,龍飛(龍在云)等十四員, 民國二十一(西元1932年)畢業

民國二十二年國民政府鑑於日寇頻頻挑釁,中日之戰勢所難免,為作抗戰之準備,駐北平之各軍事學校處於危城,有礙教育進行,故先後遷至首都南京.本校於是年暑假遷至南京漢府街前陸軍第三軍醫院院舍(簡稱北校)東廠街前江蘇省立工業學校校舍為校址(簡稱南校)低年級在南校上課,高年級在北校上課.

*藥科第十五期計劉壽文,李維禎等十二員, 民國二十二(西元1933年)七月畢業

民國二十二年冬天,京滬地帶謠傳淮鹽含有毒質,大江南北人心惶惶. 藥科第十七期科長P3鄭壽指導下集體研判,以無機有機定性定量分析及動物實驗,證明無毒質,撰寫萬言專論,翔實報導,於京滬各大報端發表,謠言得以澄清,獲當局傳令嘉獎.
民國二十三年學校教育改採美國制度,並規定四年級學生至中央衛生實驗院及中央醫院實習.

*藥科第十六期計十員, 民國二十三(西元1934年)七月畢業
*藥科第十七期計呂世枋,羅澤霖等十六員, 民國二十四(西元1935年)四月畢業
*藥科第十八期計九員, 民國二十五(西元1936年)畢業

軍醫學校在1928年以前,醫科學制是4年,藥科3年。1928年夏,當時在北京的軍醫學校校長魯景文辭職,校務無人負責,於是學校組織「維持會」,並推教務長張仲山為臨時主席維持校務。張教務長改訂編制與教育計畫,學制年限從醫科18期起增為5年制,藥科自14期開始改為4年制。接著政局動盪,軍醫學校1933年5月奉命遷到南京,因經費拮据,政局不安,自1934年夏季開始,修業年限又奉命恢復為醫科4年制,藥科3年制。1937年春,張建到南京接掌校務後,又把學制改回醫科5年制,藥科4年制

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因本校畢業生不僅分發陸軍工作,亦分派至海空軍服役,故更名為軍醫學校.

抗戰軍興,八一三戰事爆發前夕,學校奉令遷往廣州,藥科19期提前三個月畢業。

第十九期 趙仲雲 張又翰 張士卜 胡振屏 李證宇 五員, 民國二十六(西元1937年)提前九月於南京畢業

藥科21期同學於1936年8月在南京入學後,隨即就到中央軍官學校附設的「五校入伍生營」受軍訓半年。1937年夏,學校照例在各地招考新生,結果錄取醫科學生50餘名,藥科20餘名,此70餘人於9月奉命前往江西南昌市市郊的望城崗,參加軍官學校五校入伍生軍事訓練。這五校包括:電雷學校、軍醫學校、獸醫學校、測量學校及通訊學校。那時,戰事轉劇,這班新生大多數是穿過槍林彈雨中,由各方輾轉逃難,跋涉前來望城崗報到的。受訓兩個多月後,又因戰火逼近,再往西移,一面避難,一面行軍,一面受訓。行軍經湖南長沙、常德,最後到達湖北沙市的彌陀寺,繼續受訓。受訓完畢,回到廣州,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真是嚐盡辛苦,受盡磨難。古語說,「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醫科29期(約25名),分校第3期(約30餘名)及藥科22期(20名)的同學。

8月14日,于少卿主任帶領了全校學生包括醫科26期、27期、28期及藥科20期、21期的學生,以及醫科前期的教師,攜帶了教學器材,乘江安輪離開南京赴漢口,然後再改乘專列火車,經湖南到達廣州的軍醫學校第一分校,從此京校與粵校也就合併了。

第二十期 于懷卿 程連琺 楊慶聰 王友夢 葉書春 五員, 民國二十七(西元1938年)九月於廣西桂林畢業

藥科科長張鵬翀與藥科教官林公際、袁開基等教師,帶領了21、22期的34名同學駐在桂林,學生人數雖少,課還是照常上的。桂林是大城,空襲較多,同學們上課時,常被警報打斷。給同學印象最深的是教有機化學的袁開基教授,他每次來講課時,一隻手挽著鋼盔,拿幾張講課提綱和粉筆,另一隻手則提著一隻小皮箱。進了教室,皮箱和鋼盔往講台上一放,就抓緊時間,滔滔不絕,純熟流利地講課,能一連講兩節課,講得滿頭大汗也毫無倦容,令同學們非常感動,個個精神集中,屏息靜聽,學習效果極好。有一次上課時,突然空襲警報響起,袁教官動作俐落,鋼盔往頭上一戴,講稿往袋裡一塞,拎起小皮箱就往外走。同學們跟著他跑出城、過浮橋,到七星岩山洞裡去躲飛機。半路上,有同學要幫他拎皮箱,他堅持不肯放手,同學們就想:皮箱裡面一定是金銀財寶的貴重東西。進入洞裡後,同學問起:皮箱裡面裝了些什麼東西?袁教官笑笑把皮箱打開一看,才知道整箱都是《袁氏有機化學》著作手稿,袁教官對大家說;「還未寫完呢!將來要出版給大家學習用的,這是畢生心血結晶,比什麼金銀財寶都要寶貴得多!」這種對科研忠誠,對教學熱忱的高尚情操,激發同學更加努力學習。

遷校安順
校遷安順後,物資頗感困乏,尤以教育器材為然.經呈准專款,派藥科張主任鵬翀於二十八年冬化裝,攜款前往淪陷區港滬搜購大批圖書儀器藥品計五十大箱.使教學器材更臻充實.張主任此一冒險犯難之義行竟招校內某女教師質疑,謂有貪瀆之嫌.令張主任忍無可忍在某次校務會議時舉槍示清白.此一事件當時在安順地區造成極大之震撼,也造成張主任調離藥科科長,由P8林公際接任.因張建教育長的信任和倚重而升任藥品研究製造所所長.

第二十一期 仇士傑 李正毅 蘇騰甲 施本坪 蘇垣東 朱壽豐 張向全 朱群鐸 趙日義 石廣興 王青峰 十一員, 民國二十九(西元1940年)四月畢業

由於張建教育長鍥而不捨地為軍醫事業努力奔走,故在當時國內高等醫藥院校中,軍醫學校的師資與教學陣容也是相當強大,教學設備與儀器亦非常齊全,錄取的學生素質很高,而又能得到完整而嚴格的訓練。自然,畢業生的素質與表現,都很優秀。各大專院校常來學校觀摩,教育部亦派員實地考察,到了1940年,終於承認:凡是軍醫學校的畢業生,持有畢業文憑者,即可向衛生署申請「醫師證書」或「藥師證書」,也就是說,無論在軍隊或地方均可工作或開業。要知道在這以前,軍醫學校一直不為當時的醫學界所肯定。這真是軍醫史上的一個突破。

民國二十九年創設藥劑班,p12何池任主任.


第二十二期 劉盛德 徐洪年 李杰鈞 蔡有垣 何彿蓮 江燊華 李宗昆 林 泉 朱潤生 許寶森 趙天睿 楊嘉祥 譚天命 夏有秋 易鍾煥 漆晶哲 朱陳福 王著祿 張繼宗 張香龍 金大勇 張紫洞 王文統 二十三員, 民國三十(西元1941年)一月畢業


*藥科第二十三期計陳新謙,譚增毅,李蔚汶等十一員, 民國三十一(西元1942年)三月畢業

24期,是學校遷至安順後,第一次招生.

*藥科第二十四期計樓之岑,吳美樞,黎漢德,馬亦青等十九員, 民國三十一(西元1942年)八月畢業. P24范立富畢業月餘,參加國軍抗日戰爭,在部隊移防時,即遭日軍襲擊喪生.


*藥科第二十五期計韋因琪,蘇中武,陳佩驥等十二員, 民國三十二(西元1943年)二月畢業

第二十六期 劉玉成 蕭振聲 陳錫南 何其義 史曉初 徐增喜 六員, 民國三十二(西元1943年)三月畢業


第二十七期 葉蘭生 朱曾濟 胡長雞 蔡宗鎮 金家淮 高克勤 鄭文豐 葉良浩八員, 民國三十四(西元1945年)二月畢業

民國三十五年三月底,p28~p33官員生安全抵達上海江灣新校區.
p34是民國三十五年八月,在上海江灣翔殷路,以軍醫學校為名,招考入學的最後一期學生.

在上海期間正式上課僅五學期.原國立藥專校長吳榮熙曾任藥科科長,短期後離職,系務由李承祜主持.

第二十八期 沈榮珍 鍾熾昌 陳震標 曾德惠 丘盛元 五員, 民國三十五(西元1946年)八月畢業


第二十九期 鍾 鳴 楊競生 原 毅 劉壽筠 等四員, 民國三十六(西元1947年)七月畢業

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一日,軍醫學校陸軍衛生勤務訓練所合併改組為國防醫學院.教學部門分為六科,即醫科,牙科,護理科,醫事技術科,衛生勤務科,基本訓練科.藥學教育在醫事技術科及醫科系統下之與研究發展與實驗單位之衛生實驗院. 醫事技術科有藥學組,補給學組,倉庫管理學組皆屬藥科範圍. 生物化學系下有藥物化學組, 衛生實驗院下有製藥化學組.李承祜任醫事技術科科長藥學組主任為劉壽文.補給學組主任張奕棟,教官趙仲雲,吳美樞.倉庫管理學組教官張紫洞,張繼宗,助教蘇中武.
此一紊亂編組,被視為廢藥學系,引起全國性示威,抗議,罷課. 時為藥科一年級學生的P34金明儒亦由學長帶領從上海到南京參與抗議活動.

衛材供應組:全團共八位同學,其中軍醫學校的同學就有五位,都是藥科的同學。在德州結業後,這組同學先到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St. Louis)市美軍總倉庫(全美最大的)學習半年,然後轉到華盛頓D.C.國防部軍醫署材料處學習,最後到紐約美國三軍聯合醫藥採購處學習。
1947年7月軍醫留美團的團員,除了數位專業主的成員還留下來繼續進修外,其餘分成兩批,由各地集中到舊金山,又乘運輸艦經夏威夷至橫濱,在橫濱停留三天,然後回國,抵達上海,分別是年7月15與7月30日。
108位團員中,軍醫學校的同學就佔有30餘位,包括其中幾位不是直接由學校選送出去的,和幾位不是軍醫學校的畢業生,卻是學校的助教及研究員,由學校選送出去的。這30餘位同學的名單如下:
藥科:張奕棟[17期]、羅瑩[18期,由軍醫署派]、張紫洞[22期]、張繼宗[22期]、蘇中武[25期],以上五位均分在衛材供應組。
胡乃釗[14期],專業組,在哈佛大學進修生化

第三十期 閔德潛 梁遇南 楊電蓀 潘 謹 曾火生 楊文華 阮其芬 張庚耀 等八員, 民國三十七(西元1948年)一月畢業


第三十一期 王雅臣 張春華 嚴濟祥 陳源儒 龍 焜 李永叔 朱傳九 張道榮 賴傑祥 張慶鉞 盛思安 邵育才 等十二員, 民國三十七(西元1948年)七月畢業


第三十二期 徐步洲 朱天祐 盧福森 任祺潤 王秉鑰 褚振麒 李傳明 郭德昂 王典五 阮學超 梁秉鈞 汪林瑞 馬欽瑗 裴 庚 張 昭 蔣宏潛 韓公羽 高君亮 等十八員, 民國三十八(西元1949年)一月畢業

學校隨政府播遷來台
*藥科第三十三期計路順一 奚念朱 彭瑞華 楊敦源 龐九江 楊易燦 忽樹憲 王禮寧 王家祿 張子皆 米貞棟 謝 筠 馬振魯 周權中 等十四員, 民國三十八(西元1949年)一月提早畢業

P4張鵬翀時任國防醫學院行政部司藥監(同少將)主任,負責規劃學院搬遷赴台事宜. 但是他並沒有隨學校來台.
----------------------------------------------------------------------------------------

P24樓之岑,1942畢業後,任母校製藥化學助教,1945年在貴陽考取庚款留英藥學研究生,入倫敦大學藥學院,1950年獲Ph.D學位,係我校友第一位在英國獲藥學博士學位者,次年返國任教北京醫科大學生藥科.

------------------------------------------------------------------------------------

*1949年中共建政,是年9月,由華東醫務幹部學校第三野戰軍衛生部醫學院國防醫學院上海江灣原址與國防醫學院留滬人員,創建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1950年10月,被命名為上海軍醫大學。次年7月,改名為第二軍醫大學.

*因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承襲了國防醫學院軍醫學校優良的傳統與優秀的師資人力,該校創立未久,即迅速取得了良好的聲譽.

*學校遷台後,留在上海江灣校區,後進入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的藥科師長校友有: 科長李承祜,P4張鵬翀,P17 張奕棟,P21 仇士杰,P22 朱潤生,P22 張紫洞,P22 王著祿,P23 楊濟秋,P24 吳美樞,P25 蘇中武, P31 龍焜,P32 韓公羽等十餘人. 隨母校遷台的藥科老師僅有: p15劉壽文,p23譚增毅,p24黎漢德,p22張繼宗,p23李蔚汶,p24邵 杞,陳履鰲等數人.

------------------------------------------------------------------------------------------

"1949年上海解放後,國防醫學院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改編為第二軍醫大學,該院藥科改為第二軍醫大學藥學系."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年, 陳新謙, 張天祿 編著,中國近代藥學史,第103頁)

-------------------------------------------------------------------------------------
民國38年, P34,P35,P36三期藥科學生,隨政府遷台落腳台北水源地.

p15劉壽文任系主任.

第三十四期(民國四十年二月畢業)黃汝炳 潘 福 詹肇漢 金明儒 程滌生 林詩聖 方升坤 張德龍 張鍵官 葉續源 袁紹華 李鍾俊 陳昭陽 覃廷芳 羅裕鏗 金承琰 季信坤 張祖堯 陳效庭 李天雲 童民樵 王亢馨 等二十二員.

第三十五期(民國四十一年二月畢業) 朱 雲 朱希斌 李 康 蕭敏求 王開杰 張邦藩 張紹宏 江志友 羅潮興 張之信 侯步賢 鄧述禹 洪華堂 等十三員

民國四十一年藥科改稱藥學系

第三十六期(民國四十二年九月畢業)馮憲文 李延康 何志果 陳月高 魏如東 尹殿平 潘大學 丁汶谷 楊俊華 朱文鐸 李本宗 宋樂亭 朱若書 等十三員

民國三十九年,因國軍人事凍結,暑期無法招生.但教育部鑑於學校師資設備尚稱完善且台灣醫事人員缺乏,而且台灣當時亦無其他藥學系設立.故經國防部同意,接受教育部委託,召收自費生.在台灣藥學系首屆招生,也是當時唯一的藥學系,召收自費學生P37及次年p38共兩期,除轉服軍職外有陸常,鍾萬隆,陳建安,瀟漢雄,汪成康等五員畢業,已中尉階級服預備軍官役兩年.

民國四十三年,配合教育部規定,將學科及格標準降為六十分,畢業生授予藥學士學位.

第三十七期(民國四十四年二月畢業) 顧敦漢 周鈞陶 曾昭賢 吳 新 儲祥群 陸 常 顧農先 張秉勇 潘述平 鍾萬隆 劉 騤 等十一員

第三十八期(民國四十五年四月畢業)陳建安 蕭漢雄 汪成康等三員(畢業生三名均為自費生)

恢復招收軍費生

第三十九期(民國四十六年六月畢業)吳文宏 劉剛劍 楊金海 郭昭平 尤其福 林 滋 沈家渝 王朝珊 吳文忠 等九員

第四十期(民國四十七年四月畢業)楊廣衍 林辭園 鍾柄泓 張耀忠 顏吉祥 賴禮卿 張柏林 周維忠 劉多榮 高百之 傅子堋 楊秀然 林碩熿 翁一峰 賴漢田等十五員

奉國防部核訂,自藥科四十一期起改稱藥學系.

第四十一期(民國四十八年四月畢業)謝在庭 王希賢 李武斌 廖四豪 林英武 林太源 等六員

民國四十八年台北榮民總醫院成立正式開始作業,本學系教官p23李蔚汶,p34張祖堯,p35蕭敏求及助理員劉廷濬(藥學職業班一期)等奉調榮總藥劑部.

民國四十九年初,藥學系奉命協助輔導會,成立榮民醫院聯合製藥廠.為本學系來台後第一個實習藥廠.

第四十二期(民國四十九年四月畢業)丁海濤 吳豐儀 方滬生 朱政溱 曹耀南 王嘉和 洪燕卿 等七員

第一次招收僑生

第四十三期(民國五十年四月畢業)陳俊仁 林嘉鐘 吳午龍 黃清松 洪興霖 劉興永 張鐘聲 羅榮中 等八員(畢業生一人為僑生)

第四十四期(民國五十一年四月畢業)壽 廉 王端筑 李學顏 蔡玉麟 林愛國 彭漢教 郭昭泉 柯宇春 戴滇祥 鄺鈺青 等十員(畢業生四人為僑生)

第四十五期(民國五十二年四月畢業)李玉清 周法民 鄭炎雄 郁慕明 黃壽初 林明芳 黃哲杉 熊漢成 楊行健 李覲威 王人強 等十一員(畢業生四人為僑生)

第四十六期(民國五十三年四月畢業)林俊士 賴金星 郭邦康 曾慶忠 許浩煒 劉昌祥 張伊周 吳明峰 陳哲明 陳志行 賴煌棋 楊遵聲 等十二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四十七期(民國五十四年三月畢業)張進發 張詔彥 林純毅 陳良仲 田俊雄 陳介甫 狄觀濤 陳木村 劉武夫 張立人等十員(畢業生一人為僑生)

民國五十四年,盧致德院長受中央財委會裕台公司之託,籌畫景德製藥公司,八月一日成立,由榮民總醫院藥劑部主任p23李蔚汶任廠長.民國五十六年建廠完成.民國六十三年正式由國防部核准,該廠為本學院建教合作實習藥廠.

第四十八期(民國五十五年三月畢業)張固剛 李旭生 林正雄 蔡東發 邱英文 陳通保 謝健興 柳文彥 陳正雄 何世能 翁義宮 蘇德欽 楊澤流 林光雄 周文彬 陳應全 王繁雄 杜高閔 等十八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四十九期(民國五十六年三月畢業)丁明哲 王嘉宗 *顏茂雄 楊宏文 郭真喜 黃晉江 馬人雄 林文弘 時昆棣 馬東生 王耀宗 邵永生 謝顯義 陳光平 林代乾 何黎洋 林智一 趙崇勳 朱文田等十九員.(畢業生一人為僑生)

第五十期, 民國五十七年三月17日畢業. 白壽雄 郭鐘隆 葉秀光 溫敦為 劉德雄 陳幸祐 賴春福 陳慎吾 粘孝明 范秋本 王榮博 費大汀 陳文舉 羅文雄 陳尚彥 蔡萬宗 陳昭雄 李焜智 楊培鐸 蔡海雄 陳洋一 等二十一員.(畢業生一人為僑生)

本屆畢業生由原檢核發給藥劑師執照,改為必須通過國家考試始發照.

民國五十七年,奉准成立研究所藥物化學組,授予碩士學位.

第五十一期,學程由春季畢業調整為與一般大學相同之夏秋季,民國五十七年十一月畢業.有黃錦聯 鄭鴻基 盧玉祥 劉雨田 林睿明 彭 藻 劉治農 陳家福 黃文傑 楊宗憲 楊耀南 張月亮 吳國光 吳慕澧 阮錫祺 王昭男 梁武堂 童傅俊 蔡富恭 林國輝 劉信義 葉勝利 張泰榮 鐘宗政 馬玉三 蔡志忠 陳義正 黃英郎等二十八員.(畢業生七人為僑生)

第五十二期(民國五十八年九月畢業)管連胡 俞偉德 陳群輝 鄭榮和 潘志偉 李長熊 劉永道 江信康 陳清村 許國泰 葉潤洲 花文東 李昆杭 曹志濤 等十四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五十三期(民國五十九年九月畢業)黃弘勳 謝迺彪 陳灌鑾 麥柏祺 周永傑 江敏鈴 朱炳權 陳中孚 林伯蒼 莊文龍 方杭州 蘇明和 彭若欣 等十三員.

畢業改授中尉階.(畢業生四人為僑生)

第五十四期(民國六十年九月畢業)羅新生 陳本源 賈澤春 黃浩基 喬尚麟 尤春林 幸金山 喻澤民 甘尚湛 張書成 方偉南 高國定 何嘉益 張明彥 汪大衛 鄒春佑 黃瑞峰 陳慶鋒 羅德嘉 丁明旭 彭鐵舜 蘇德政 丁乃淳 吳京煜 葉全穩 蔡鶴聲 梁志剛 黎奕生 等二十八員.(畢業生八人為僑生)

第五十五期(民國六十一年九月畢業)阮輝庭 王大鵬 郭建楊 陳水生 黃狄峰 張修三 吳造時 黃君普 徐立明 曹之憲 邱正已 劉聰俊 謝吉清 吳金華 郭承基 余國標 翁漢明 呂文熙 曹瑞華 胡明遠 龔信祥 楊樂生 李貫棠 陳倫傑等二十四員.(畢業生十人為僑生)

第五十六期(民國六十二年九月畢業)李祿超 蕭 逸 林文仲 鍾立群 黎健豪 蔡柏椿 溫鑫盛 徐吉立 茹乃璋 黃武田 蘇紹堅 劉宇祥 林輝榮 譚中英 孫明台 楊春源 楊智凱 張錦芳 等十八員.(畢業生七人為僑生)

第五十七期(民國六十三年八月畢業)李安榮 張 鵬 王士鐘 洪佳正 徐更生 張漢揚 連德禮 彭瑞城 陳怡元 余國球 回德仁 陳志堅 陸為群 吳族楨 林漢聰 俞惠平 姜學維 陳榮基 潘蕾明 任酣郎 梁子中 張富德 尹旭東 林 雄 黃國祥 李 威 蔡 石 陳有威 等二十八員.(畢業生六人為僑生)

民國六十三年P15劉壽文辭藥學系主任,由p34金明儒接任.同年中華藥學研究基金會成立.

民國六十四年學院副院長p23譚增毅少將,奉準退伍,調榮民製藥廠第三任廠長.

第五十八期(民國六十四年八月畢業)余 林 陳義發 梁振鵬 韋 正 彭凡凡 呂漢超 李偉泉 關兆凱 梁瑞峰(計九員)(畢業生六人為僑生)

民國六十四年十月盧致德院長退休,院務由副院長蔡作雍代理.

第五十九期(民國六十五年九月畢業)江樵熹 高銘欽 周慰遠 林啟莊 林允煌 黃正昌 陳進財 羅世農 呂壽源 林 立 羅宗訓 呂石文 呂炳煌 洪兆志 龔紹龍 李文璽 張勝源 陳政中 洪榮華 等十九員.(畢業生五人為僑生)

第六十期(民國六十六年八月畢業)陳基旺 胡幼圃 張兆騰 陳威明 黃尚行 常承宣 張明哲 徐肇亨 王安國 毛彬孝 黃世全 邱炯煇 李鴻欽 王榮沛 廖經倫 施仲堅 伍焯祺 何秉泉 李志中 楊村晞 彭安亞等二十一員.(畢業生四人為僑生)

第六十一期(民國六十七年八月畢業)彭玉豪 蘇慕寰 洪金海 蔣先元 葉銘森 楊榮德 鮑 傑 梁鈞能 鍾秉賢 林宗華 黃仁芬(計十一員)(畢業生六人為僑生)

第六十二期(民國六十八年八月畢業)張自忠 鄭金發 伍家傑 黃昌滿 徐尚為 劉偉雄 劉國光 劉奐崑 李紹倫 梁柏儉 楊思威 王錦賢 王卜新 張炳齡 徐令儀 文 麟 鄭國寶 張黎光 趙維綱 李友梅 王蜀俊(計二十一員)(畢業生六人為僑生)

民國六十九年,p40鍾柄泓任系主任.

第六十三期(民國六十九年七月畢業)譚延輝 胡明寬 袁偉文 鄭之瑞 李劍河 余榮光 柯美中 林秉賢 楊皓耀 全以武 周 立 張洵堂 吳啟宗 甄裕暢 章少彭 趙天鐸 郭來添 許展堂(計十八員)(畢業生七人為僑生)

第六十四期(民國七十年七月畢業)劉興銅 歐陽宗耀 蕭嘉陽 李勇進 劉文雄 史明偉 郭耀文 曾國慶 李長生 李興深 吳叔明 李金樹 李維屏 蘇世澤 陳 中 徐俊俊 康文如 鄧偉仁 王守信 鄒國起 胡餘旭 胡光義 湯明節 周順瑋 (計二十四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六十五期(民國七十一年七月畢業)郭培中 鄭國泉 唐嘯石 余明德 楊 慶 廖建國 陸建華 周蓋雄 董仁昭 李泉成 徐大偉 邵志輝 魯建國 楊智顯(計十四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六十六期(民國七十二年八月畢業)陳克儉 吳總明 胡光宇 張溫良 徐建華 宋寅濱 李元雄 陳瑞年 湯念湖 伍齊元 林漢民 周志中 陳國文 刁培良 陸 琪 王雨辰 陳俊源 黃育軒 林鈞陶 方國峰 黃爾南 李昆侖(計二十二員)(畢業生五人為僑生)

第六十七期(民國七十三年八月畢業)鮑力恒 葉奕棟 吳錦楨 陳智德 張澶榮 林榮安 李主成 陳賢應 李慶麟 王正行 袁銘徽 劉鴻逵 葉 官 殷登恆 廖志健 潘宏興 王成富 張再南 包聿清 余運誠 何裔琪 翟秀臣 王昭日 原道弘 林奇恩 陳漢琳 朱震遠 何清波 蒲立宇 等二十九員.(畢業生九人為僑生)

民國七十四年初,榮民藥廠廠長p23譚增毅退休,由藥學系系主任p40鍾柄泓接任,p39劉剛劍任系主任.

第六十八期(民國七十四年八月畢業)黃文鑫 王松齡 許文銓 趙海淵 陳坤斌 饒明元 潘啟源 黃劍銘 黃旭山 孫喜江 林榮聰 吳文焜 吉廷聖 劉景棟 黃文光 林家容 秦道生 陳英倫 余如心 溫約謙 呂常俊 區澤泉 符昌榮 余耀飛 等二十四員.(畢業生七人為僑生)

第六十九期(民國七十五年七月畢業)黃治興 葉明功 楊雨清 劉武龍 廖國隆 王樹和 吳鎧廷(計七員)(畢業生二人為僑生)

第七十期(民國七十六年七月畢業)楊明長 徐昌增 涂祖強 陳錦龍 王正康 林入萬 蔡富雄 梁國兆 徐國超 何怡德 簡世雄 葉偉強 徐存孝 柯錦寬 林 坤 宋偉德 (計十六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七十一期(民國七十七年八月畢業)羅時鴻 張立乾 馮偉強 葉維銳 潘信保 李明志 史昆民 廖學信 許志仁(計九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八年七月畢業)黃世明 胡德民 楊靜岩 薛宇龍 汪金豪 李玉龍 吳乃群 孟仲麟 朱蔭全 陳令玄 盧冠宇 丘宏治 劉家齊 洪水和 柯偉良 ( 計十五員)(畢業生四人為僑生)

第七十三期(民國七十九年七月畢業)曾俊銓 吳國榮 陳元奇 張星斗 林政毅 葉壽山 李權芳 陸家強 郭俊宏 錢志剛 符永麟 李建立 司徒國 雷伯良(計十四員)(畢業生五人為僑生,代訓生一人)

第七十四期(民國八十年七月畢業)張豫立 陳立奇 古易彬 邵俊輝 林文博 郭錦璋 蘇健雄 黃熹全 葉惠權 蔡兆森 姜志成 顏金彬(計十二員)(畢業生四人為僑生,代訓生二人)

民國八十一年,p55王大鵬任系主任.

第七十五期(民國八十一年七月畢業)程中玉 謝政智 莊英良 黃達強 巫宗鍠 陳奇良 陳結文 鍾 渙 梁耀鳴 陳永剛 邵信明 鄭漢強 梁啟明(計十三員)(畢業生七人為僑生,代訓生三人)

第七十六期(民國八十二年七月畢業)毛志民 張庭榮 王維聖 朱福德 王志平 胡嘉諾(計六員)(畢業生二人為僑生,代訓生一人)

第七十七期(民國八十三年七月畢業)馬國興 王孟廷 周琦峰 彭偉傑 鄭明韜 陳宏南 李宜勳 張致綸 (計八員)(畢業生二人為代訓生)

民國八十三年,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p47張立人將軍,任三軍總醫院副院長.藥學系p81首次招收女生一員.

第七十八期(民國八十四年七月畢業)張永平 楊東寶 張智超 許康泰(計四員)

第七十九期(民國八十五年七月畢業)黃裕權 楊國造 謝登山 黃明裕 林宗坤 朱裕文 鄭釋文 林基福 劉昭麟 汪政毅 黃中佑 傅永輝 林書政(計十三員)

第八十期(民國八十六年七月畢業)李孔源 粘明芳 黃國勳 黃勝東 曹百印 許丕堅 曹書銘 鄭文慶 林維安 施長欣 喻天龍 張翌君 黃俊建 徐賢錦 周建明 康孝先 李瑞文 張有燈 趙永嘉 田厚德 許庭毓 陳榮俊(計二十二員)

第一位女生畢業

第八十一期(民國八十七年七月畢業)李 威 杜政璋 吳家輔 呂春輝 林振生 陳泰豪 余瑞祥 陳建谷 郭潮輝 黃志偉 顏雪惠 魏春生 艾繼強 祁國棟 郭進忠 徐俊生 (計十六員)

民國八十六年,藥學系p84開始招收自費生.

民國八十七年,藥研所主任p60胡幼圃借調任衛生署藥政處處長.

民國八十八年,p57李安榮任系主任.

第八十二期(民國八十八年七月畢業)陳龍生 賴政宗 何宜蓉 王鴻展 簡榮男 趙仲良 徐俊生 陳振峰 林嘉俊 林信成 黃清國 張俊喜 劉孟基 梁任中 孫德宗 陳威龍 黃崇銘 鄭凱名 洪旭霆 陳宏興 (計二十員)

民國八十八年年底學院學系遷內湖新址.

第八十三期(民國八十九年七月畢業)嚴逸釗 賴欣材 高建宗 楊 俊 湯松陵 林冠宇 李世裕 黎孝韻 吳智耀 施嘉慶 鄭文勝 孫培昌 林忠宏 李永隆 陳穎信 郭俊良 楊德群 周梅芳(計十八員)

第八十四期(民國九十年六月畢業)張玉明 林怡沛 宋一洋 張安昌 林惠婷 施茗棕 鄭慧霜 何怡芬 陳英傳 張志揚 邵獻偉 蘇長孝 劉帝恒 李俊賢 陳政仁(計十五員)

民國九十年,國醫中心百年慶.

第八十五期(民國九十一年六月畢業)周瑞怡 柯雅芳 王嘉宏 邱智勇 陳澄偉 謝文正 顏慧如 顏莉蓁 王宏輝 史一良 李岡柏 沈信學 呂紹瑋 周大權 吳乃武 施志勤 黃文彥 張永龍 張健興 彭清宗 鍾昆錦 鄭偉瑩 陸逸中 陳元燦 (計二十四員)

第一屆在內湖校區入學的期班 p86畢業

第八十六期(民國九十二年六月畢業)于大為 羅柏青 陳俊村 黃家達 黎天華 李建澄 陳永聖 張志綱 王鍵達 蔡沐芳 陳貞瑜 花嘉鴻 劉景銘 邱仁宏 (計十四員)

第八十七期(民國九十三年七月畢業)高仁心 周書玄 邱奕霖 計慶賢 蘇珍儀 魏振峰 李文義 (計七員)

民國九十四年,p59江樵熹任係主任
**母校一級教研主管包括教研部,微免科,生化科,生解科,生理科,藥理科及藥學系等 均由藥科校友擔任.

第八十八期(民國九十四年七月畢業)張嘉玲 李 凱 王智安 張仁銘 陳偉智 鄭群譯 姚昌甫 許智欽 謝秉軒 方弘一 黃立智 徐慧玲 謝亞倫(計十三員)

第八十九期(民國九十五年七月畢業)廖怡茹 王俊翔 何思穎 陳舜彥 羅文林 蕭燦生 曾傳志 游添傑 朱明益 楊忠穎 蔡林瑞 張育郎(計十二員)

第九十期(民國九十六年七月畢業)黃士銘 顏錦惠 羅怡琳 謝志威 簡正鑫 黃崇佑 黃俊凱 林欣德 郭原佑 劉佳和 黃秀人 張瑞麟(計十二員 )

2007年
P23陳新謙獲中國藥學會頒獎,P22張紫洞在上海某老幹所接受慰問,P33悉念朱接受上海復旦大學藥學院師生祝八十大壽.

第九十一期(民國九十七年七月畢業) 黃怡華、陳香君、吳彥毅、曹又文、陳思翰、洪浩淵、邱博顯、王緒良、李榮泰、翁榮賢 (計十員)

2008年 藥學系慶祝百週年慶!

Happy Centennial Celebration!

===================================================

歷史學家說:「民族的自信源於民族的歷史,歷史是民族驕傲最深刻的根據。歷史 的價值在於真實。」一九四九年以後,海峽兩岸的中國,本著各自不同的歷史價值 觀念,解說中國的歷史,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劇。五十多年過去了,逝者已去,恩怨 應該一笑相泯。當炮口搖下,兩岸的堅冰得已解凍,我們應該珍惜此刻。這是一個 重建歷史真實的時刻,歷史賦予我們更新的使命,我們責無旁貸

--------------------------------THE END--------------------------------------------------




辛亥革命至全國解放 這一階段,隨著時代的進步,醫院數量顯著增加。當時規模較大,較有名氣的醫院有:北京協和醫院、上海 華山醫院(上海醫學院附院)、廣州的博濟醫院、長沙的湘雅醫院、漢口協和醫院以及抗戰時期成都的聯合 醫院(由華西、齊魯、金陵、燕京等大學聯合創辦)等。它們的藥房也是較出色的。為滿足醫療和教育的需 要,辛亥革命後,我國政府創建了一些醫學院和醫院,如!)!'年創建的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和江蘇私立南 通醫學院,上海有幾所醫學院校也于此時建立。至全國解放時,全國高等藥學機構共有'$多所,包括:國防 醫學院藥學系(原軍醫學校藥科)、浙江醫學院藥學系(原為浙江醫藥專科學校藥科)、齊魯大學藥學系、 華西協 合大學藥學系、上海中法大學藥科、國立藥專、上海醫學院藥科、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瀋陽醫學院藥學 系等。這些高等學府不斷地為醫院藥房輸送人才,對醫院藥學的發展和提高,起了很大作用。同時,我國有 專攻藥學的留學生,于這一時期陸續回國,參加了藥學校系的教學工作,如於達望、趙火矞黃、黃鳴駒、湯 騰漢、孟目的、薛愚、陳思義等等。他們培養了大量藥學人才,其中有不少人進入醫院藥房工作,因而提高 了醫院藥學的水準。回國的留學生中,也有少數人是直接到醫院藥房工作,如孟目的,於本世紀'$年代從英 國學成歸國後,即到北京協和醫院擔任藥房主任,對協和醫院藥房工作的改進作出了貢獻。他並於!)')年與 馮志東(協和的同事)共同創辦了北京藥學講習所,為北京培養了不少醫院藥學人才,這些人 後來成為北京地區醫院藥房和商業藥房的技術骨幹。另外,有一些國外的藥學工作者被外國教會派遣來我國 工作,其中包括'$年代初來北京協和醫院藥房工作的康莫、到齊魯大學工作以後創辦藥學專修科 的裴威廉及)'#年至華西協合大學工作後來擔任該校藥學系首任主任的米玉士(8191:; $年代大型醫院開始採用快速定性定量檢查法。一般調劑配方,因工作量不大,都是臨用新配。內服藥有濃縮 貯備液(如溴化鉀、氯化銨等),散劑則有稀釋倍散(如阿托品、苯巴比妥等),以便於稱取分包。有的醫 院(如同仁醫院)則將眼藥水事先分裝在玻瓶橡膠塞的滴眼瓶中。

參考文獻 〔"〕陳新謙1中華藥史紀年〔:〕1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王吉民1在華新醫先進象傳〔?〕1中華醫學雜誌,!)>!,'!!(!% 〔&〕甄志亞,付維康1中國醫學史〔:〕1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我國藥學發展簡史

醫院藥學技術史(文章來源:Internet  http://www.fx120.net:82/ypsj/yp-sc/yw-zyyx/200411181513064804.htm)

  1.醫院中藥學 我國古代醫藥不分、師徒相傳,行醫兼售藥。醫藥分設始於周,據《周禮·天官》記載,當時已有正式藏藥機構,並設管理醫和藥的各種官職。對藥物的經營,只有私人開設的藥鋪。漢朝以後,方有公辦藥房出現“藥局”的名稱始於魏(西元386~534年)。宋神宗熙寧9年(西元1076年)設立“惠民和劑局”。其為辦性質不僅是我國宋以前,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公辦藥房。明清兩代均設有官辦禦藥房。個人開辦的街市藥房啟遍佈大中城市和農村集鎮。新中國成立後,各醫院先後組建中醫科、增設中藥調劑室。現在多數縣建立了中醫院、中藥房。加中藥加工設備,組織機構日臻完善。由調劑、製劑、加工炮製、藥庫、煎藥等部門組成。
  2.醫院西藥學 隨著國際交往,西醫也傳入我國,醫院建立了西藥房。從1881~1910年醫院藥房條件非常落後,一般為照方配藥或配製一些簡單的製劑。那時的藥師稱司藥,所用藥品原料全靠進口。醫院的度量衡全為英制。辛亥革命(1911年)後,才有了中國自辦的醫藥院校和醫院,醫院藥學也有了較大發展。有了製劑室,可炮製臨床應用的製劑,如合劑、片劑、丸劑、軟膏等。北京協和醫院當時的藥房主任高目的先生。于1929年創辦了藥學講習所,為北京培養了大批藥學人才。
  我國醫院藥學的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後有了4次大的變化。 (1)60年代末中藥製劑;
  (2)70年代開始研究臨床藥學和醫院藥劑學; (3)70年代中期計演算法進入藥學管理;
  (4)80年代中期開始強調醫院製劑和藥品品質控制;
  3.醫院藥科學與技術進步自從世上有了醫院便有了醫院的藥科學,醫院藥科學與其他應用學科一樣,其自身的發生發展,直接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直接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必將以最快的速度進入醫院科學領域,作為藥學領域中的醫院藥學是怎樣依賴於基礎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將又怎樣推動醫院藥學邁向更高水準,應明瞭醫院藥學發展史與技術進步的關係,以此探討醫院藥學發展規律,促進醫院藥學發展。
  醫院藥學是與臨床接觸的藥學工作,是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其發展歷史較長時間來是以藥劑學為核心展開的技術工作,它隨著內部各項技術工作的深化,逐漸又形成一個技術領域,近年發展則出現了質的飛躍,並被確認為醫院藥科學,其發生發展與其他科學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繫,似可分3個階段:
  (1)以藥劑學為核心的醫院藥科學:或可稱為經驗藥劑學階段,國內時間劃分上約是1928-1962年,支撐這一技術工作的基礎學科主要是以化學為主,其工作特點為:
  2)以原生藥或臟器為原料的粗製劑佔的比例比較大;
  3)處方調劑的工作量較大;
  4)藥品的含量測定是質控的唯一標準;包攬一切醫療物質供應。
  (2)以生物藥劑學為核心的醫院藥科學:六十年代初,1963年進入初級生物藥劑學階段,將化學動力學列入藥劑學,七十年代即進入生物藥劑學階段,在時間劃分上似可定為1963-1982年(國家衛生部召開臨床藥學座談會),支援技術工作的基礎學科為化學、數學、藥物動力學及高分辯率的檢測技術、電子電腦的引力,其工作特點:
  2)以藥用標準的精製原料生產製劑增多;
  3)處方的調劑工作量部分減少轉向關注發出藥品的合理應用;
  4)在藥物品質標準控制中除含量測定外,注意了藥物穩定性,生物利用度測定;
  5)開始了血藥濃度監測工作;
  6)電子電腦引進醫院藥學;
  7)藥品與藥材供應分開,供應工作走向專一。
  (3)以現代藥劑學及臨床藥學為支柱的醫院藥科學:可謂現代醫院藥科學。支援這一總體工作的學科除在關的化學基礎外,涉及到高深的數理知識、臨床藥理、先進的測試技術、現代管理學知識,其工作特點,在生物藥劑學階段的基礎上將突出的表現為:
  2)醫院藥劑工作的機械化自動化;
  3)臨床藥劑學將圍攻疑難疾病如腫瘤等的治療藥物製劑研究;
  4)開展臨床用藥評價,合理用藥或聯合用藥的研究及科學評價;
  5)家用科學管理;
  6)應用電子電腦。
二、藥事管理簡史
  藥事管理是社會管理的一個分支。隨著社會經濟和藥學科學的發展,藥事管理也從簡單的繁雜,由低級向高級發展。自人類原始社會對藥物採集、保管、使用的簡單管理,發展到現代社會對藥學事業的系統管理,從經驗管理髮展為科學管理,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藥事管理史是藥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在生產勞動、同疾病作鬥爭,逐漸認識到使用藥物,從採集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作藥用,逐漸能生產藥物,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由於藥物與人們生命的密切關係,古今中外歷代政府對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都採取了諸種管理措施。隨著社會、經濟和醫藥科學技術的發展。藥學事業的形成,藥事管理日益加強。藥學的發展和事業管理的發展相輔相成,溶為一體。本章將簡述歷史記載的國內外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對我國藥事管理科學化、法制化和現代化將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古代社會的藥事管理(西元前1027~西元1840年)
  1.早期的醫藥管理周代建立了我國最早的醫藥管理制度,醫巫制度,醫巫分離。據《周禮》所載六宮體制中,把巫祝劃入春宮之列,把醫師歸於天宮管轄。據《周禮·天宮》記載醫師是官名,為眾醫之長。職權是“掌眾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藥事”,其下屬官職有上士、中士、下士(皆為醫官),史(管文書醫案),府(管藥物、器械、會計),徒(供使役、看護)。還記載了當時的醫療分工制度,把宮廷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病歷和死亡報告制度;考核奉祿制度。
  2.秦漢隋至唐時期的醫藥行政管理機構秦始皇于西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在其中央政府設立了醫藥行政管理機構。秦漢至隋唐,醫藥行政管理機制逐步擴大充實,但管理體制大體相承。據《杜佑通典》記載,秦設有太醫令丞,掌管醫藥的政令,設有待醫,負責皇帝的醫藥。後漢時醫藥管理開始分設,東漢光武帝(西元25年)“置太醫令一人,六百石,掌諸醫。藥丞、方丞各一人。藥丞主藥,方丞主方,右屬少府。”據史書記載,漢代還設有本草待詔、尚藥監、中宮藥長、嘗藥太官等職。
  兩晉南北朝(265~589)時期,在史書上記載有:“梁門下省置太醫令,又太醫二丞中,藏藥丞為三品勳一位。”北齊門下省,統尚藥局,有典禦二人,待禦師四人,尚藥監四人,總禦藥之事。
  隋唐時期(589~960)醫藥管理機構進一步擴大,分工日細。《隋書·百官志》記載:設有尚藥局,藥藏局。唐政府設有藥藏局,局內有藥庫,由藥丞,藥監等專職人員負責藥品的收發、存儲工作。
  3.宋元時期開辦國家藥局宋元時期(960~1367年)藥事組織有進一步發展。宋政府設置了藥事管理機構有禦藥院和尚藥局。禦藥院掌管帝王用藥,尚藥局為掌管藥物的最高藥政機構。976年,宋政府于京師置香藥易院,增藥之植,所商人市之。1076年在京師開封道,太醫局創立“賣藥所”,又稱“熟藥所”,出售丸散膏丹等成藥。首創了官辦藥局。另外還設立了“修和藥所”,即炮製加工作教育局。1103年,宋政府採納了在各地設熟藥所的建議,從而使官辦藥局逐漸普及全國。1114年修和藥所改名為醫藥和劑局。賣藥所也改名為醫藥惠民局,後又改名為太平惠民局。
  元政府除設有禦藥院、典藥局等管理機構外,還設置有面向民間的藥事機構或藥局,如廣惠司、廣濟提舉司、太都惠民局。這些機構既制藥,也賣藥,並行使藥事管理之職能。
  宋代政府創建的官辦“和劑局”和惠民局遍及各州、府和軍隊,由政府經營制藥、賣藥並使用國家組織編修和頒布的方劑、本草為制藥,賣藥之依據,對保證藥品品質起了積極作用。當時,全世界傳染病流行,歐洲和中、近東一些大城市居民死亡數達50~90%,其勢之猖獗是古所未有。我國也常發生瘟疫流行,醫藥管理制度上的措施,發揮了中醫中藥在防病上的作用,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起了重要作用。
  4.明清埋藏藥事組織的發展和民間藥輔的興起明清時期(1369~1840)政府的藥事機構進一步健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都有各類人員管理藥物。明代對醫藥比較重視,明太祖于洪武初年曾說:“三皇繼天立極,開萬世教化之原,記于藥師可乎?”以後祭祀三皇時把歷代一些著名醫藥學家作為從祀。據《明史·職官志》記:“洪武三年,置惠民藥局,府設題領,州縣設醫官,凡貧病者,給之醫藥。”“隆慶五年,生藥庫惠民局各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大使、副使、提領、醫官從上至下建立了較完整的管理體系。既負責醫療,也管理藥品的製造和領發宮廷用藥的機構、人員配備和管理制度亦進一步發展,更為嚴格。
  清代藥事管理大體承襲明制,由生藥庫收藏藥材,官辦藥廠供應民間藥品,在太醫院內有專司藥品加工的“切制醫生”,隨著醫藥發展分工日趨完善。1654年,曾于景山東門外,築藥房三間,領醫官奉旨施藥。
  自明代以來,民間藥鋪逐漸發展,這些藥鋪除供應飲片,還自製成藥,較有名的藥鋪有北京西鵲年堂,創于明嘉靖年間;廣州陳李濟大約創于1600年,武漢葉開泰藥室,創業于明末(1637)年;蘇州雪允上育芬堂老藥鋪建於1662年;北京同仁堂創于1669年;杭州胡慶余堂雪記國藥創于1874年。這些老藥鋪重視藥品品質講究信譽,受到群眾信任,有的至今還享有盛譽。
  5.中國古代的有關醫藥管理的刑律中國古代的歷代政府雖無完整的藥事管理法規,但史書上記載有一些有關刑律。西元前213年秦始皇焚詩書百家,禁止挾書,唯醫種樹之書,不在禁書之內。可見醫藥書籍受到當時的法令保護。西元前212年,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
  據《唐律疏義》記載有:合和禦藥,誤不入本方,及封題誤,造畜蠱毒以毒藥藥人,醫違方詐療藥,醫合藥不如方等方面的刑律。禁止道士、女冠、僧尼等為人療疾。758年,唐肅宗規定:以後有以醫術入仕者,同明法例處分,976年,宋太宗宣佈:諸蕃國香藥珍寶,不得私相市易。982年宣佈解除海舶輸入藥物木香等37種之禁令。並公佈乳香等8種藥物為官府專賣。宋代王安石為相時頒布市易法,由政府控制市售藥物的管理。1168年,宋孝宗公佈:“和劑局所管貴重藥材,不許偷竊,由監官親事提檢罪責。局內若有緣事入局,食用藥物許人告發。
  據《元典章》記:元政府明令禁售劇毒藥品。1268年禁售烏頭、附子、巴豆、砒霜和墜胎藥,1269年禁止假醫遊街賣藥,1272年法令規定賣毒藥致人于死者,買者、賣者均處死。1311年又規定禁售大戟、芫花、藜蘆、甘遂、附子、天雄、烏喙、莨菪計12種。自1275年至1319年,政府多次下令規定,禁止玩弄蛇蟲禽獸,聚集人眾,街市售藥,違者處以重罪。元政府還規定醫死人必須酌情定罪,醫戶與百姓發生爭執和訴訟時,管民的官和管醫的官,共同商量決斷;免除醫戶差役及賦稅;禁止庸醫行醫治病;規定醫人非選試及著籍者,不能行醫藥,並規定醫生必須精通十三科始準行醫。
  清政府頒定有關刑律來處罰失職的醫藥人員。《新刑律》規定:凡庸醫為人有藥針刺,不如本方,因而致死者,責令別醫辯驗藥餌穴道,如無故害之情者,以過失殺人論,不許行醫;若故違本方,詐療疾病,而取財物者,計贓準竊盜論。因而致死,及因事故用藥殺人者斬,凡合街藥誤不依本方,及封題錯誤。醫人伏一百,料理棟擇不精者伏六十。還規定有藥鋪賣出藥材,因辯認不清而致人于死者,以過失殺人論,還規定有:巫醫、道士等為異端法術,醫人致死者,處以極刑。
  6.本草與藥品標準從秦漢至明清,中國藥學有很大發展,中藥學、方劑學和炮製學形成獨特的體系,有許多著作,有流傳至今,這些著作統稱為本草是研究中醫中藥的重要文獻。其中有一部分是歷代政府組織人修編,並以各種形式頒布、公佈、作為採藥、制藥、買賣藥材,用藥開方的依據,作為處理藥物所致醫療事故的依據,起了藥品標準、藥典的作用,為保障人們用藥安全有效發揮了一定作用。
  據史書記載,西元5年,漢平帝舉天下知術本草的人,詔傳遣旨京師。這是歷史記載中由政府大規模收集方書本草的首創。510年,南北朝時,魏政府以經方法博,卒難窘究,詔王顯撰《藥方》35卷,頒布天下。
  657年,唐高宗顯慶二年,蘇敬向唐政府建議編修本草,獲准,詔令蘇敬、許敬宗、呂才、李淳風等人參加編修。659年《新修本草》成書。這部巨著“正經20卷,目錄1卷,圖經7卷,凡54卷”,收載藥物844種。在該書編寫過程中,政府曾通令全國各地選送所產道地藥材,該書在一定程度上綜合了歷代有關藥物資料和民間的藥物知識,內容豐富,取材精要。這種由政府組織,集體撰寫藥物書籍的方式亦屬首創。該書被唐政府規定為必修書目。書成五十多年後傳至日本,日本亦將其定為醫學生必讀教材。《新修本草》是我國歷史上由政府組織編纂的第一本藥典,也是世界是最早的藥典。
  唐代政府為了解決瘟病流行之患,722年每州設醫學博士一員,並規定每州將《本草》及《百一集驗方》與經史書同時保存。同年,唐玄宗撰《廣濟方》並頒布全國使用。742年玄宗又頒布《天寶單行方藥圖》。746年唐政府令郡縣長吏選《廣濟方》寫在大板上,就村坊要路榜示,以濟眾要。
  宋代政府多次召集醫藥人員匯集藥方,購買書,頒發本草。973年(宋開寶六年)劉翰馬志籌奉詔在唐《新修本草》的基礎上增訂注解藥物,校定為《開寶新詳定本草》,一年後又再次校定為《開寶更訂本草》,二版均20卷為我國現知最早的板印本草文獻。978年醫官院獻經方,集編《聖惠方》;982年,宋太宗命王懷隱、王佑等人對《太平聖惠方》參對編類;990年吳復桂與劉翰同修此書,992年《太平聖惠方》成書,宋政府向全國頒布,由各州醫學博士掌握執行,該書載方達16834個。1061年,寮政府主持編寫《圖經本草》,詔令全國呈送各地所產藥材標本及藥物圖形等,這實際上是一次全國性的藥物大普查,並彙編了我國最早由政府頒布的板印墨線藥物圖譜。1117年宋政府頒定《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方788個,推行全國。
  明代李時珍(1518-1593)著《本草綱目》,全書52卷,收載藥物1892種。每一味藥標正名為綱,附以釋名為目,其次分產地(集解)、鑒別(正誤)、制法(修治)、性狀(氣味)、效用(主治)、討論(發明)、處方(附方)等,條理分明,具有高度科學性。《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前中國用藥經驗,批判、更正了醫學中的錯誤,確定了許多藥物的真正療效。此書問世後,先後被澤成朝、日、英、法、德、俄多種文字,在世界科學史上有較高的地位。《本草綱目》雖不是由政府組織編寫和頒布,但它被公認為鑒別中藥材真偽優劣的重要文獻,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歷代政府組織編修和頒布的本草、藥局方,以及被公認為鑒定藥材、炮製加工成藥的權威性本草、藥局方,在一定程度上起統一中藥、中成藥品質標準,促進中藥炮製加工規範化的作用,推動了我國藥事業的發展,在我國藥事管理史上佔重要地位。1840-1949年)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年間,中國經歷了長期的民主主義革命,社會、經濟和文化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輸入了西醫西藥和它們的管理制度,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剝奪與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管理方法混合在一起。這一時期中國藥學和藥事管理經由曲折、艱苦的道路發展、變化。這些變化主要反映在醫藥明確分業,藥事管理成為國家的社會管理中一個獨立的部分,中西藥並存,制藥工業的萌芽等方面,但受政治、經濟的影響,發展十分緩慢。
  1.藥品、毒品和戰爭《新修本草》中載有藥物“底野迦”並指明味辛、苦平、無毒主治百病……出西域,實際就是鴉片,說明瞭西元七世紀以前,鴉片已當作一種藥物輸入中國,大致在18世紀以前一直是用作藥物,輸入量極少,價格昂貴,並皆課相當關稅。以後逐漸發展其毒性和吸食成癮的危害性。清代雍正年間(1723-1735)開始禁煙。當時鴉片稱為洋藥,清代政府制定刑律,一再申令禁國人自食鴉片,並訂有洋藥進口課稅政策,嚴禁外國船員只私運洋藥偷漏關稅,設關檢查。但洋人開炮拒絕檢查,偷漏關稅,並由於清廷腐朽,進口鴉片日益增多。西元1671年以前鴉片以藥材進口入中國者每年數十箱,1765年以前每年200-300箱,1782年為4628箱,1833年已增加到23670箱。鴉片早已不是藥用管理問題,鴉片煙毒害已危及中國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存亡。1838年12月廣州爆發了萬人大示威,堅決呼籲清政府嚴禁鴉片的輸入。腐敗的清政府懼於民意,派林則徐到廣州處理。在廣大群眾支援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1840年2月英帝國悍然派兵侵入中國,爆發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是英帝國主義旨在維護鴉片貿易而發動和進行的侵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消除鴉片毒害的正義戰爭。鴉片戰爭後,不僅鴉片毒害更加嚴重,而中國也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鴉片毒害的鬥爭從未停止過。例如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在其朝內、軍中和人民中推行了一套嚴禁煙毒的措施,大力宣傳“洋煙”之危害性,並明令“販賣者斬、吸食者斬”,走私者“殺無赦”“絕其栽植之源”。曾取得顯著效果。以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嚴禁煙毒不僅有一整套的措施,並作為革命鬥爭的重要政治任務之一。廣大人民群眾通過百餘年與鴉片毒害作鬥爭的過程中,對必須嚴格管理麻醉藥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西藥的輸入及其發展 鴉片戰爭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派遣較多的傳教士深入中國內地,他們設醫院、售西藥,西醫西藥開始輸入我國。隨之外國藥商也在廣州、上海告示沿海商埠設立藥房,如上海英商的屈臣氏藥房(1841)、上海藥房(1853),德商的科發藥房(1865年),廣州的屈臣氏藥房等從19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西藥行業主要集中在我國東南沿海口岸和商埠,整個市場被外商壟斷。“甲午戰爭”後,外國取得在中國開設工廠的特權,紛紛在我國開辦藥廠。
  我國有些工商業者在19世紀90年代開始西藥經營和製造。如1888年在上海辦起了中國人自己開設的西藥房,1900年在廣州開辦了利濟軒藥廠,1902年開辦了梁培基藥廠,在天津開辦了中西制藥公司。1912年在上海開辦了龍虎公司(後為中西制藥公司)等。據不完全統計,到1936年,上海、天津、湖北、河南等14個省、市已有大小藥房1300多家。據上海資料記載,1912年至1924年全市共開辦藥廠93家,這些藥廠除少數幾家生產原料藥外,大多是製劑廠,規模小,設備簡陋,靠手工操作或只作分裝,得不到正常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華北等地辦廠四五十家,其中武田藥廠曾在我國許多城市設有藥廠。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在重慶、成都、昆明、貴陽等地有藥廠約50家。雖然資金、設備、原輔料都比較困難,但也起了一定作用。抗戰勝利後,大批外國藥品傾銷中國市場。據海關資料記載,1946年1至11月有25個國家向我國輸入藥品,總值達18,000萬美元。使民族醫藥工業受到摧殘,小廠紛紛倒閉。1949年,全國解放時僅有藥廠150家左右(上海95家)。自本世紀初我國制藥業興起至1949年,發展緩慢,並主要是製劑廠,進口西藥充斥市場。
  3.衛生行政管理體制的變革和藥政管理 19世紀90年代前後,清王朝對其政府機構進行變革,1905年始建全國衛生行政機構,先在警政部下設衛生科,後在內務部下疫衛生司。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主義的君主制度。19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採用新制,在內務部下設衛生司,為全國衛生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衛生司下有四個科,第四科主辦藥政管理工作。從史料查知,當時規定的藥政工作內容有:
  (2)藥商的呈報登錄,藥商的取締;
  (3)監督制藥廠;
  (4)藥品、毒劇藥品的核查及限制販賣事項;
  (5)調查方藥。
  1928年,國民黨政府公佈《全國衛生行政系統大綱》,設立衛生部,下設醫政、保健、防疫、統計、醫務五個司;1931年衛生部改為衛生署,1947年又恢復為衛生部建制,衛生部(或衛生署)先後隸屬內政部行政院。1928-1949年,藥政工作一直由衛生部(衛生署)下設的醫政司(處)主辦,1947年曾公佈建立藥政司,但因經費困難一直沒有正式成立。1937年衛生署下設立成藥審核委員會。這一階段藥政工作的主要內容有:
  (2)藥師公會之監督事項;
  (3)藥商和藥品製造之監督事項;
  (4)藥典之調查編訂之監督事項;
  (5)麻醉藥品及毒劇藥品及毒劑物之取締事項;
  (6)關於藥用植物栽培及藥品製造之獎勵事項。
  在省、市縣也建立了衛生行政機構,據1947年資料記載,有26個省設立了衛生處,29個市設立了衛生局(衛生科)。其中,南京、北平、上海等市衛生局下設有藥政科(股)。
  關於藥品檢驗工作,在1938年以前,由內政部所屬中央衛生試驗所負責,1938年以後,該所更名為中央衛生實驗處(院),改屬衛生署領導。中央衛生實驗所內設有藥檢科,主要工作有:
  (1)公私囑託的西藥檢驗事項;
  (3)阿片的試驗事項等;
  改為中央衛生實驗院後,無藥檢科,由化學物組負責生藥及藥物之檢驗。1947年,在衛生部下正式成立藥品儀器檢驗局。由於人員少,儀器設備差,經費困難,實際工作開展少。
  4.藥學教育的興起和藥學專業隊伍我國現代藥學教育始於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的滿清陸軍醫學堂的藥科。辛亥革命後南京臨床政府教育部制定的教育制度,對藥學教育作了以下規定;確定藥學教育分為大學教育和專科教育(當時稱專門學校)兩種;明確了兩種教育的修業年限、課程設置,實驗教學項目;制定了藥學大學教育的四種專業化及教學課程和實驗教學科目。
  1911年至1949年全國先後創辦的高等藥學學校、係共二十余所,其中辦學時間較久,畢業生人數較多,影響較大的有: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藥科(1913年);齊魯大學理學院藥學專修科(1929年創立,1941年改為藥學系);私立中法大學藥學專修科(學929年);私立華西協和大學理學藥學專修科(學936年);北京大學醫學藥學系(統工程943年)。其他還有英士大學藥學系,蘇州東吳大學藥學專修科,滿州醫科大學藥學專門部,浙江大學藥學系,江西醫學專門學校藥科,貴陽醫學院藥學專修科,福建醫學院藥科,西北藥學專科學校,川至藥學專科學校等。原陸軍醫學堂藥科于1945年更名為國防醫學院藥科。此外,在一些大城市還舉辦了一些中等藥學職業學校,培養藥劑士。據統計,四十多年中,高等藥學校係畢業約二千人。
  現代藥學教育的興起,促進了藥專業隊伍的形成,藥師法規的頌實施,使藥師成為一種法定的、獨立的科學職業。這一時期,從事藥學研究、製造、鑒定和教育等工作的專業人員中除學藥的外,還有許多學的大學畢業生、留學生。另外還有大批中藥專業人員,他們主要從事中藥炮製、配方和中成藥生產。藥學專業隊伍為發展中華民族自己的藥學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
  5.藥政法規 國民政府建立後,先後公佈了一些藥政法規。國民黨政府公佈實施的藥政法規主要有:
  (1)《藥師暫行條例》(1929年1月公佈);
  (2)《管理藥商規則》(1929年8月公佈);
  (3)《修正麻醉藥品管理條例》(1929年4月衛生部公佈);
  (4)《修成管理成藥規則》(1930年4月衛生部公佈;)
  (5)《細菌學免疫製品管理規則》(1937年5月衛生署公佈);
  (6)《藥師法》(1944年9月公佈)。
  6.編纂《中華藥典》1929年成立藥典編纂委員會,由劉瑞恒任總編纂。嚴智鐘、于達望、薛宜琪、陳瑛等五人任編纂。經8個月完成初稿,經審查、校正,1930年5月由衛生部頒布《中華藥典》。該藥典正文763頁,共收載藥物708種,附錄收載有試藥試液、規定液、一般試驗方法等,另有序言、凡例、附表和索引、刊誤表。《中華藥典》以美國藥典1926年版為藍本,並參考英國藥典、日本藥局方和其他文獻編纂的。頒布後藥學、醫學界曾提出不少意見,建議增補和修訂,但以後一直未修訂。
  7.中國藥學會 中國藥會于1907年成立,1909年在日本召開了第一次年會,當時命名為“東北留日中華藥學會”。1912年在北京開第二次會改名為“中華民國藥學會”(簡稱中華藥學會),並經政府批准備案。1942年更名為中國藥學會。它的會章提出“本會以聯合藥學同志共同研究藥學學術,推進藥學事業與國際藥學團體合作聯繫為宗旨”。“它是藥學界群眾性的學術團體”。
  至1949年中國藥學會共召開十二屆年會,辦有藥學雜誌。中國藥會就發展藥學事業的各種問題,多次形成決議,並多次向國民政府建議、批評、諮詢,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新中國藥管理的發展 我國的藥學事業是中華民族經過長期的生產和社會實踐,不斷與疾病作鬥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便發展成現代規模的藥事業,形成現代藥事管理水準,則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後近四十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立即著手解決舊中國遺留下來的麻醉藥品毒害的嚴重社會問題。頒布法令,在全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嚴禁鴉片煙毒的群眾運動,同時採取措施嚴格管理醫療用麻醉藥品,到1952年,就在全國範圍解決了危害我國已有百餘年的鴉片煙毒問題,為國家民族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制定了保障人民健康,發展醫藥衛生事業的方針。藥事管理受到重視,並不斷改善和加強。藥品品質監督管理工作從行政管理、藥物研究、制藥工業、醫藥商業、臨床藥學、藥學人才的培養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藥事管理的發展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1949-1957)舊中國的藥事管理不僅十分薄弱,完全不適合社會主義新中國。因此在建國初期,人民政府主要抓了:建立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藥事管理體制、機構,制定法規、制度、配備幹部;全國開展制藥業,扶持中醫中藥;加速培養高、中級藥學人員等項工作。在短短數年內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1)建立健全藥事管理,步確定管理體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設立了衛生部,由衛生部統一領導管理藥政、藥檢、藥品生產、經營、使用、藥物科研和藥學教育。衛生部下設立了相應的機構、藥政處、藥品檢驗所、生物製品檢驗所、中國醫藥公司,以後又建立了中國藥材公司。
  隨著國家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和藥事業的發展,自1952年開始對藥事管理體制進行調整。先後將藥品生產企業管理劃歸化工業部領導,醫藥商業,中藥材經營劃歸商業部領導,並成立了醫藥工作委員會、中藥管理委員會,由衛生部部長任主任委員,協調工作,分工負責,加強聯繫。
  這一時期,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會市的藥事管理機構基本上已建立,並開展工作。
  (2)全面開展對進口藥品、國內生產、供應的中西藥品品質的檢驗、監督管理:建國初期,由於當時臨床使用的藥品多數靠進口,故主要是加強對進口藥品的檢驗。據不完全統計,檢驗出不合格率竟高達31.4%,為外貿部門的退貨索賠提供了依據,保障了人民用藥安全有效,並維護了國家聲譽。1953年全國已建立藥品檢驗所13所,藥品檢驗室14個。1954年,衛生部召開了全國藥檢工作會議,確定了那一時期藥檢工作方針,以檢驗國外輸入的藥品為主;明確了國內生產藥品,原則上都應則生產石家負責保證品質,各藥廠必須建立藥品檢驗機構,藥品必須經檢驗合格才許出廠,衛生行政部門對藥廠生產的藥品和市售藥品進行必要的抽驗;理順了各級藥檢機構的領導關係;統一藥品檢驗方法。這次會議後,藥品品質監督管理和藥檢所的建設都有很大發展。1953年衛生部即著手組織編制《中藥手冊》,總結中藥傳統鑒別和炮炙經驗。
  (3)編纂、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53年版。1950年衛生部設立了藥典編纂委員會,由衛生部選聘委員42人,通訊委員32人組成,衛生部長要德全任主任委員。根據我國衛生工作方針,編纂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眾化、科學化、民族化的新藥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簡稱《中華藥典》)1953年版,于1953年8月頒布發行,受到醫藥衛生界的普遍重視。通過幾年實踐,中國藥典對我國藥品名稱的統一,製劑規格,劑量,藥品品質的監督檢驗,都起到促進作用。使我國藥品生產、供應、使用、管理均有所依據,為以後藥品標準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4)加強醫藥市場管理,取締偽劣藥品:建國後,人民政府十分注意解決偽劣藥品案件637起,銷毀偽劣藥品達30余萬斤南京市新藥業同業公會于1951年12月召開南京市新藥業革除陋規,焚燬偽劣藥品大會,焚燬藥1412種。
  由於衛生部明確取締的偽藥,屬於國內製造的424種,屬於進口的31種,取得顯著成績。
  1953年1月,衛生部就藥事宣傳品問題發出通知,對藥品宣傳品進行管理。
  (5)制定藥政法規。1950年國務院頒布《關於麻醉藥品臨時登記處理辦法的通令》;衛生部發佈《善於管理麻醉藥暫行條例的公佈令》;《善於中藥秘方製造保密的幾項內部掌握原則的通知》;善於由資本主義國家進口西藥檢驗管理問題的指示等。
  (6)發展藥學教育,加速培養藥學人才。建國初期,人民政府接管了全部醫藥教育機構,逐步地慎重地進行了改革。1952年,開始進行院係調整,于1955年全國高等醫學院係有南京藥學院、瀋陽藥學院和北京藥學院、上海第一醫學院、四川醫學院的三個藥學系,以及華東化工學院的化學制藥專業、抗菌素專業、第二軍醫大學藥學系;中等藥科學校有重慶藥劑士學校、江西南昌藥劑士學校、南京藥劑士學校、上海制藥工業黨校等。並由高教部頒布了統一的教學計劃,組織翻譯和編寫教材,實行統一招生和分配畢業生。
  為了適應國家建設需要,各藥學院係擴大招收本科生,並增收專科生。
  (7)發制藥工業。1950年,全國制藥工作會議制定了“原料為主,製劑為輔”的發展醫藥工業的方針。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點建設了以生產抗生素、磺胺藥、解熱鎮痛藥為主的一批大型骨幹藥品生產企業,恢復、整頓、發展了上海、天津、廣州、重慶等城市原有醫藥工業。在這期間新建和擴建的藥廠和車間50余個。化工部直屬的29個藥廠,產值年平均增長速度為66.72%,1955年時,醫藥工業總產值已比1949年增長13倍。進口藥品逐年減少,1955年,已從1949年銷售總額的80%降為17.8%。
  總的說來,這一時期中建立了我國自己的藥學事業和管理機構、體制,全面開展服了工作取得很大成績,為今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2.大力發展和調整、鞏固時期(1958-1965年) 1958年後,我國藥學事業一度發展速度很快,全國已建起了許多小藥廠,醫藥市場活躍,藥物科研和藥學教育發展很快。同時,也出現不少問題。藥事管理面臨比較繁雜艱巨的任務。1959年,中共中央批轉衛生部黨組《善於藥品生產管理及品質問題的報告》,規定今後沒有經過衛生行政部門批准,非制藥單位不準製造藥品,沒有經過嚴格檢驗的藥品,不準收購或者在市場出售。明確衛生部應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藥品生產的管理。1961年中央轉發衛生部、化學工業部、商業代表,專門負責品質檢查工作,明確指出藥品品質好轉,是一件關係千百萬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1962年,衛生部發出《關於加強中藥品質管理的通知》,根據以上文件精神、藥品品質監督管理,從思想上、組織上、具體工作上均有很大提高。1963年10月衛生部、化工部、商業部發佈了《關於藥政管理的若干規定》。這是建國後在關藥政管理的第一個綜合性法規文件。
  1957年藥典委員會改組。由衛生部選聘委員組成,改名為衛生部藥典委員會,藥學專家湯騰漢任主任委員,決定改版藥典,對藥典的性質作用,制定原則、工作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過數年努力,1962年完成初稿。經衛生部核轉國務院批准,頒布了《中國藥典(1963年版)》。
  根據新藥發展的趨勢。1964年,衛生部會同國家科委、化工部、對國內生產新藥的情況進行了調查。1965年衛生部會同化工部制定了《藥品新產品管理辦法》,下噠全國執行。該辦法第一次明確了新藥的定義才臨床、生產審批的具體要求。
  為了加強醫院藥劑科工作。1958年3月衛生部下達“綜合醫院藥劑科工作制度和人員職責”,對醫院藥劑科的任務、各項工作規則和管理制度、各級藥劑人員職責,都作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
  1964年8月,衛生部、商業部、化工部聯合發出《善於藥品宣傳工作的幾點意見》的通知。對藥品宣傳的內容和原則都作出的規定。
  為了解決有人濫精神藥品成癮的問題,衛生部于1963年發出《關於苯丙胺類藥品供應和使用管理的通知》,規定了苯丙胺及其製劑、進口的阿克梯隆、利它靈、米拉脫靈等使用和銷售制度。1964年又下達《管理毒藥、限制性劇藥的暫行規定》、《管理毒性中藥的暫行辦法》。
  這一時期在藥品生產管理上試辦了專業公司(托拉斯),實行行業的集中統一領導。
  3.遭受嚴重破壞的十年(1966-1976年)十年動亂期間,藥事管理遭到嚴重破壞,正常的管理工作被誣為管卡壓,遭到批判,機構撤開,人員下放,許多藥檢所改為生產和研究單位,已建立的行之有效的藥政法規和管理制度被廢止,破壞了工作秩序。許多單位擅自開辦藥廠,藥品品質下降,偽劣藥品在市場銷售得不到懲治,嚴重影響人民用藥安全有效,十年動亂給藥學事業造成嚴重的干擾破壞,但廣大幹部、職工克服困難,開展了一些工作。1972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由衛生部牽頭籌組了中國藥典的編訂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了藥品標準領導小組和辦公室。中草藥的發掘和利用得到廣泛的開展,還基本上保證了防治疾病用藥的需要。
  4.恢復並走上健康發展的新時期(1976年-)十年動亂之後。藥事管理工作又得到恢復和發展,著重進行了以下工作。
  (1)恢復和建立藥政法規。國務院先後批轉了《藥政管理條例(試行)》、《麻醉藥品管理條例》,發佈了《善於加強醫藥管理的決定》,衛生部也陸續制訂公佈了一系列藥政法規。1982年9月公佈了淘汰藥品127種的名單。同時遴選了282種藥品為國家基本藥物。整頓醫院製劑室發給“配製許可證”並加強了醫院合理用藥的管理工作。
  (3)加強藥品標準的制定和藥品品質的監督管理工作。1979年恢復成立了藥典委員會,1980年頒布了中國藥典(1977年版),還制定了部頒標準。藥檢機構的建設和品質監督檢驗工作有了較快的發展。全國已有各級藥檢所一千多個。
  (4)加強醫藥市場管理,取締偽劣藥品。1980年,國務院轉發了《善於加強藥政管理禁止制售偽劣藥品的報告》,加強了對醫藥市場管理,對擾亂社會治安的非法遊醫藥販進行了取締打擊。
  (5)建立國家醫藥管理總局。統一集中管理藥品生產、經營。
  (6)藥事管理進入法制化新階段。1984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簽署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1985年7月1日施行,中國的藥事管理工作進入法制管理的新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藥事管理經歷了三十多年艱辛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在探索社會主義藥事管理道路上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培養配備了一支藥事管理幹部隊伍,在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保護人民健康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5.醫院的藥事管理。
  (2)醫院藥劑工作管理辦法。
  (3)醫院藥劑科技化。
  (4)醫院調、製劑規範。
  (5)藥品的採購、保管、使用。
  (6)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登記與報告。
  (7)藥學人員的管理。
  (8)藥學機構與管理。
(四)國外藥事管理髮展簡介
1.古代的醫藥管理 據歷史記載,西元前3500年或更早一些開始,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在近東有埃及、巴比倫和亞述的文明,的克裏特和愛琴的文明,有敘利亞和波斯的文明;在遠東有鳊和中國的文明;在地中海有古羅馬、古希臘的文明。它們在世界古代史上都佔有顯著地位,都曾最早建立國家,而且它們的宗教、哲學、法律、藝術科學對後來社會的影響續了很長時間。
  在古代東方(包括近東、遠東)的國家中醫藥業從其他職業中逐漸分化出來,並有相當發展,醫藥知識技術,以及對醫藥衛生的管理,早在歐洲文化發展之前礻產生了。
  西元前兩千多年,兩河流域(即今日的伊位克)興起巴比倫,繼後出現亞述,在這一地區已有民間醫生。從考古發掘的一根玄武面柱上所刻楔形文字中知道,于西元前十八世紀,巴比倫的漢漠拉比國王所制定的巴比倫王朝法令中已有善於醫藥方面的刑律。在兩河尼尼微城的古代亞述巴尼拔皇宮的發掘中,找到許多用楔形文字的粘土板,其中有一千多塊了醫藥衛生方面的事情,包括病名、治療用的動物、植物、礦物藥以及制藥、服藥方法,還記有衛生管理的法令。從其他材料得知,某一時期在巴比倫的一條街上,曾專門設立了配製藥品和化粧品的地方。
  在埃及古寺院廢墟的發掘中,找到許多紙草文書籍,其中有七份有關醫藥學的書籍,從中得知古埃及在治療上用藥已達數百種,藥品的採集、配製和管理已相當專門化。
  從印度古代的醫藥書籍中以及考古發掘中知道,西元前一千多年,印度人在治療中用藥已達七百多種。
  西元前一千多年,希臘人移居愛琴海周圍和島嶼上,他們吸取了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文化並衝破古老的模式,創造了嶄新的文化。古希臘醫藥學領域裏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西元前460~377年)是醫藥學史上很有影響的人。他的著作裏對藥物有許多論述,強調藥物在治療中的重要作用,講述正確地保管、採集藥物等。
  西元前4~1世紀,希臘化了的埃及或亞歷山大利亞(當時科學和醫學中心)及其他一些城市,鳳有藥房,醫生就在藥房中工作。中世紀時這種類型的藥房,在東方和歐洲一些國家中得到進一步發展。西元前2世紀,古羅馬帝國曾規定每個城市中開業醫生的數目,並規定醫生需經考試合格並被批准才能行醫的制度。
  2.中世紀的藥事管理從5世紀至17世紀的1200年間,又稱中世紀。西方史學家有人把5世紀至11世紀稱為黑暗時代,戰爭不斷,古帝國逐漸衰落,歐洲的封建國家先後興起,在世界上產生的影響也日益增大。7世紀後,在東方出現了阿拉伯人的封建帝國(我國古代稱它為“大食”),巴格達城曾是當時東西方科學文化交流的中心,醫藥學亦較發達。
  中世紀的前半葉,醫藥學和其他科學一樣,被宗教所壟斷。醫藥主要掌握在牧師、傳教士等手中。由於宗教的影響,防礙了醫藥的發展。12世紀,醫藥逐漸走出寺院,藥學開始從醫學中分離出來,並在一些中心城市發展為一種獨立的職業和標準,有了專門的機構。
  (1)藥房的希臘文意思是貯藏和保護,用以表示是貴重物品貯藏處。西元75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達城建立了藥房,被認為是當時和一所獨立配製和發售藥物的專門機構。有史料記載,該城在9世紀前半葉,藥劑師開始成為一種獨立的職業,阿位伯豐富的藥物資料和藥物配製技術的發展促使藥物工作專業化的趨向,它對藥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8世紀後,在歐洲一些城市如義大利的薩勒諾、西班牙的托利多相繼也建立了藥房,有了藥劑師,12世紀公共藥學已在義大利南部、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出現。林寺院發現的資料證實,13世紀的醫院已逐漸脫離宗教,置於市政當局領導,藥學成為政府管理的衛生系統的一部分也逐漸演變、發展。1407年義大利城熱那法典對藥劑師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和規定。那時的藥劑師已成為法律所認可並對其進行管理的一種專門職業。
  藥房和藥劑師的出現和發展標誌著醫藥分業的過程,它們對藥學事業和藥學科學的發展也起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相到19世紀,藥房還是藥學和化學研究實驗室,許多重大的發明來自在藥房中進行研究的成果;同時,它還是早期藥學教育的學校,培養出很多優秀的藥學和化學的科學家,以及合格的藥劑師。
  (2)藥事管理法規。古代一些國家的法律中已有關於醫藥的條文。隨著藥品品種和數量的增加,藥品貿易的發展和藥學工作專業化的進程,藥事管理法規日益增多。10世紀,阿拉伯王國政府已有法律明確規定販賣假藥和陳藥是犯罪行為及制裁辦法。13世紀,在兩個西西裏的藥事法規是西西裏統治者佛萊克立二世在1224年公佈的,規定藥業從醫學中分化出來,規定它置於官方監督管理下,規定貯藥倉庫屬於藥房範圍;規定藥劑師應對配製藥品的可靠性、遵守操作規定品質一致和適宜等進行宣拆。還規定從行業會中選出優秀者擔任檢查人員,其他藥劑師作弊將收其財產等。以後又有兩條法規對藥房數目和藥價作了限制。
  中世紀晚期,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從法律上加強了藥事管理。繼義大利之後,英國于1540年制定了管理藥品的法規,任命四位倫敦醫生作為藥商、藥品和原料的檢查員,以免消費者受到不法商人的欺騙。17世紀早期起,這些醫生在執行檢查工作過程中,有藥劑師協會的代表參加。
  (3)編纂藥典:隨著藥品品種和藥物處方的增多,以及醫生用藥中出現的複雜情況,藥品標準化問題成為藥品管理中一項重要工作。
  1140年,歐洲的藥學權威,薩勒諾大學校長要可拉斯編纂了“解毒劑彙編”一書,此書成為當時藥物調配的標準,有人稱它是歐洲第一本藥典。1949年,義大利佛洛倫斯醫科大學編輯出版了“NUOVO,receptaio”,作為該市的藥品標準。該書被稱為佛洛倫斯藥典。1546年德國的考斯德編寫的藥譜被官方認為紐倫堡市的藥物標準,這便是著名的紐倫堡藥典,被公認為歐洲第一部藥典。到1666年,紐倫堡藥典共五次修訂,它對義大利地利、瑞士、法車和西班牙等國或地區編纂藥典起了重要作用。1618年,英國編寫的倫敦藥典作為大不列顛王國全國性藥典,此事在當時對藥品標準化而促進其管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至今英國藥典在世界上仍有一定權威性。
  (4)藥學教育的產生及發展:中世紀的大學和現在的大學有很大不同,當時的大學中學生或教師團體,他們自然聚集在某些中心組織“university”一詞的原意是“一切融合為一”。大約在9世紀,義大利的薩勒諾大學就是圍繞著醫學研究成立起來的,它是西歐醫學教育和研究的中心。薩勒諾大學的醫學教育中附設有藥學課程,那時醫師藥師還是合一的。該校極重視藥物劑量,把它們編成歌訣供學生背育。13世紀西西裏當局規定,藥師必肱經薩勒諾醫學考試合格才能配製和佻售藥品。
  早期的藥學教育是由藥學行業協會組織的這些行業協會經常自己設立藥學黨校和高等藥學教育機構,逐漸改變傳統的經過三至五年學徒、店員訓練進入藥學行業的辦法。但真正的藥學教育則始於18世紀。
  3.近代和現代的藥事管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歐洲的封建制度逐漸瓦解,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8世紀美國獨立和法國革命,這些社會變革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技術革新。當出現第一個代表性技術蒸汽機時,表現出社會生產力的飛躍,人們從此作為工業革命的象徵。社會生產力的飛躍,又進一步促進社會生產關係的變革,同時,在人們思想上也發生了變革。17、18世紀人們思想上新發殿。構成了一場思想革命。表現在強調自然科學的重要性;進步觀念的興起,廣泛學習和使用哥白尼學說,引起宇宙觀的變化;把批判精神應用到對傳統宗教、政治、教育和經濟的批判。17世紀後,培根和笛卡爾在科學裏所提倡和證明了的方法仔細地觀察和耐心地實驗成為規則。18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得到了很大發展,在物理學、生物學和化學各領域都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和發明創造。十九世紀,自然科學中三個決定意義的偉大發現───能量不滅與轉化法則、有機細胞的發現、達爾文關於物種起源和發展,開創了現代科學的新紀元,醫藥科學也有了長足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艾裏希(1854~1915)在找尋特效藥中發現有些染料對組織具有選擇染色能力,經過606次實驗後發現3.3′一二氨基一4.4′二羥偶砷苯,能特效地治療梅毒;1933~1935年間,多馬克等人合成百浪多息並證明它具有治療葡萄球菌傳染病的驚人效力;1929年英國人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藥物上的這些劃時代成就,使人們利用藥物治療疾病開始了現代的新時期。制藥工業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的工業部門。藥學不僅成為一門獨立學科,還逐漸分化為藥劑學、藥物化學、生物藥學、藥理學和毒理學、藥事管理學等分支科學,並和現代物學、生物、化學和數學等相互滲透形成更多的邊緣學科。藥劑師的需求大大增加,促進了藥學教育的發展。研製新藥所產生的經濟和神經效益吸引了大批科學家從事藥物科技工作,藥房數目逐漸增長,合理用藥已成為醫師和藥劑師研究的重大課題。現代藥學的發展使藥學在社會 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藥學事業。藥事管理不僅成為一門學科,而且對藥學事業的發展日益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1)藥學行業組織:藥學行業協會、藥學會,中世紀晚期,歐洲許多國家已出現藥學行業會,主要活動是維護藥店主、藥劑師的利益,調節與藥師、香料商等矛盾,並開展培養藥學技術人員教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行業會的性質和作用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這些地方行會逐漸成為全國性組織,如1617年創立的倫敦藥劑師協會在1841年成為大英藥學會(即英國皇家學會),1852年美國藥學會(APHA)建立。美國藥學會在各洲均有分會,它的活動幾乎包括了藥學事業各方面如制藥工業、醫藥商業、藥學教育和藥學學術活動等等各方面的組織管理協調,以及制定藥品標準、藥師的倫理道德準則和向政府建議制定有關藥事法規。它對推進美國藥學事業起了很大作用。現在,美國已有論有二十多個國性藥學社團,通過美國藥學會的“代表之家”和全國藥品貿易討論會,討論有關藥品生產、批發銷售、發藥、藥學教育、藥事法規、藥品品質等等問題。它們成為政府管理藥學各方面工作的權威性民間組織,對藥學事業起著重大作用。
  2)國家政府藥政機構:各國政府大多通過藥品管理立法,授權國家衛生行政部門設立強有力的藥政機構,對藥品品質進行嚴格地監督管理,以確保人們用藥安全有效。例如美國衛生與人類服務部下設食品藥品管理局;英國衛生社會保險部下設藥政局;日本厚生省下設藥物局;蘇聯保健部下藥政檢查局。各國藥政管理部門,根據國家權力機構或國家法律所授予的權力;代表國家對藥品研製、生產、經營流通、使用各環節品質進行監督管理。
  (2)管理體制:世界衛生組織通過了一個“藥品生產和品質管理規範(GMP)”,建議各國採用。它還積極推行藥品品質證書制度。隨著國際上有關藥品品質監督管理制度的推行,各國藥政管理機構也不斷加強。藥品生產、經營、體制、社會主義國家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屬公有制、如蘇聯以計劃經濟為主,藥品生產施行計劃控制,產生由衛生部統一收購後分配到各藥房。蘇聯部長會議下設有醫藥工業部,直接管轄16個全國性聯合企業對全國同類性質藥品實行統一領導、統一經濟核算和向國家上交利潤。
  資本主義國家的藥廠藥房屬私人所有。國家未設藥品生產經營管理的行政機構。這類國家的藥品經營,大多有獨立於制藥工業的銷售系統和流通渠道。如瑞典的批發公司,日本的專業批發商,西德的銷售中心等。這些也都是資本家所有的公司。
  4.藥學教育 18世紀晚期,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藥學行業會舉辦了藥學教育,1725年普魯士已規定藥劑師必須經過通過高等學校考試的制度,使藥學工作成為一種科學專業課程。19世紀義大利要求藥劑師必須經等學校的學習和考試。1803年在法國成立了六所藥學高級學校。1841年英國藥學會建立後也建立了藥學教育組織。1821年美國費城開辦了藥學院,有的州相繼也辦了藥學教育組織。1865年,美國建立學院進入高潮,當時有83所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建立了藥學院。1868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藥學院實行了一套正規完整的藥學專業教學計劃,成為美國藥不教育史上一件具有突破性意義的重大事件。1900年全美國藥學院已普遍採用威士康星大學藥學院四年制教學制度,1902年該校藥學院實行對藥學研究生授予PHD學位,1950年南加州大學藥學院第一次實行授予phar(m)D.學位。1932年美國國會對藥學教育成立了一個鑒定機構,它在藥學教育標準和改進提高方面作了許多工作,另外美國藥學院協會運動支援成立了一個鑒定機構,它在藥學教育標準和改進提高方面作了許多工作,另外美國藥學院協會支援成立了一個藥學研究委員會,研究藥學教育的學制、專業教育範圍、學位等問題。1960年後多數藥學院實行五年制,教學內容越來越趨向臨床藥學方面,主要是培養藥房的藥師。歐洲藥學教育情況與美國大體相同。
  日本現有高等藥學院校五十余所,其中私立的佔30多所。本科生一般學制為四年,研究生院為五年,畢業為藥學博士。為了適應社會需要,藥學教育一般不分專業,講授課程門數達40多門。主要培養藥師。
  蘇聯等國的藥學教育,根據計劃經濟方針分為高等藥學院、係和中等藥劑士學校,培養藥師和藥劑士;高等藥學教育分藥法、制藥化學和抗生素等專業。學制為4至5年。
  5.藥事法律 近代和現代藥事管理,法律管理控制的方法日益發揮更大作用,特別是對藥品品質監督和藥品濫用問題,大多數國家通過藥品立法來進行管理。英國在19世紀提出了控制毒藥零售供應的法規和藥劑師註冊的規定。1859年,對藥典出版作了法律的規定。1859年公佈了“藥品、食品法規”,明確規定了藥物摻假的懲罰。1925年第一個治療藥物法規中提出了對“生物製品”的管理,這個法規還規定了對生產者的登記註冊和對審批產品制度和品質的檢查。對不起933年制定了藥房和毒藥法規,後來又制定了善於抗藥害及某些其分產品的法規。1986年英國政府頒布現行的“藥品法”。
  美國于1870年至1900年間,地方性的州法規對藥品生產作了許多規定。1865年AphA公佈了一項標準的州制藥法令,並建議各建立藥學協會,要求協會在制定州的藥品法規進發揮作用。州的制藥法令主要是制定有關藥劑師和制藥的標準。1906年制定了聯邦食品藥品法令,這個法律曾多次修訂,重要的修訂是1938年、1952年、1962年。現在執行的是19890年修訂的“美國聯邦食品、藥品、化粧品法”。此外,還制定有生物製品的法規(1902年制定,1944年及1972年修訂)。為了解決濫用麻醉品的問題,于1914年制定了聯邦麻醉劑法令,1970年制定了藥品濫用法令。各州相應地制定了有關法規、法令,用以制裁州內犯罪分子。這些法律規定的執行是藥劑師的重要職責,同時也提高了藥劑師在社會上專業化的地位,藥劑師的職業道德除自我控制外也受到法律的控制。
  日本的藥事法規起源於19世紀,第一個法規是醫務工作條例(1874年),還不適應于工業生產的產品,而著眼于明確調劑的原則。1925年制定了藥劑師法,1943年制定了藥事法,于1948年、1960年曾修訂,1979年9月7日國會通過,1980沂生效的藥事法,是日本目前各項藥事法規中的主要法律。
  世界各國藥事管理立法的很多,不再一一例舉。總的說來,這些法規是若干年來,特別是近百年來藥事管理實踐經驗的總結,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日趨完善。由於藥品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藥事管理客觀規律的共性,各國藥事法規的內容越來越相似,越來越詳細,藥品成為受法規控制最嚴格的商品。
三、醫院藥學未來瞻望
  近年來隨著臨床藥學的發展,新業務、新技術的推廣,對醫院藥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核心是確保藥品和製劑品質安全、有效、合理用於病人治療。近年由於加強製劑室的建設,逐步開展臨床藥學工作等,醫院藥學專業水準有較大提高,但當前就國內醫院藥學的總體而言,仍處於起步階段,與國外先進水準相比落後二十餘年。且按目前情況來看,差距還在日益拉大。再者與醫院其他專業科室相比,在很多方面也相形見拙,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況是複雜的。下面著重從醫院藥學專業的角度出發,瞻望未來的醫院藥學。
  (一)組織結構更適應醫院藥學發展的需要我國醫院藥學科的設置,絕大多數是幾十年一貫制,即以調、製劑為主要工作的基本組織體制,已大大滿足不了當今醫院藥學發展的需要,在醫院其他各科室業務飛速發展的情況下,藥房工作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工作方法和內容停留在原來的起點,一些衛生部門的領導了藥學科作為醫院藥學專業技術部門的職能作用。因此,其大量的工作是一些重復性勞動,某些技術工作只是作為點綴。此外,本身的自卑感加劇了這種惡性迴圈,大大影響了藥學業務提高和發展。衛生部早在“醫院藥劑工作條例”(1980年)中明文提出,有條件的單位在逐步開展臨床藥學工作。然而,十六年多過去了,醫院臨床藥學的開展,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按我國醫藥科現狀和發展,在組織體制上應有一個大的變革,而且要作為衛生行政機關的編制,落實到單位,參照日本和美國醫院藥局的組織形式,結合我國國情及有關專家意見,當務之急就是實行科學管理,建設臨床藥學室和藥劑實驗室,藥學情況報告資料室,微機室等創造條件,為開展新業務打下基礎。
  隨著體制的高速,新工作的增加,則藥學專業人員的編制也應適當變化,才能保證工作有效的進行。
  (二)培養適應藥學專業發展技術人才 藥學體制上的弊端,帶來了技術幹部培養、使用上的“大鍋飯”現象和人才的極大浪費。知識的老化成為老技術幹部的業務危機。而新畢業的大學生多數不安心醫院藥學科的工作,一種潛在的危機感,深深地動搖著本來就不穩固的醫院藥學。擺脫這種局面,跟上藥學發展潮流的必由之路,則應該是結合醫院藥學專業特點,實行科學分工,合理使用,培養不同層次的技術幹部。 即對主管藥師及高年資藥師按專業(調劑、製劑、藥檢、藥理、臨床藥學、中藥等)根據各自特長,定向使用,讓他們對各自的專業有長期的打算、計劃,擔當起提高藥劑科水準的重擔,成為業務上的骨幹。對藥師和老藥劑士,結合分們的特點,相對固定,在藥避日常工作中挑起重擔,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需要和發展,逐步定向,對年輕的藥劑士,採取定期或不定期地讓他們在在各室輪轉,使分們逐步熟練掌握藥學的各項工作,為進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2.擇優選用 計劃培養、按職要求,分極考核為加快醫院藥學人才的發展,彌補在技術幹部中青黃不接的普遍現象,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加強“智力投資”。沒有過硬的業務技術就跟不上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改變不了藥學的工作的落後面貌,在組織體制合理化的同時,人員的專業化必須跟上。因此,選好“苗子”事關重要,把那些具有真才實學、事業心強的幹部,特別是具有紮實基礎理論的年輕技術幹部,放到工作實踐中去鍛鍊,放手大膽,培養獨立工作,綜合分析能力,按其工作能力,學術水準擇優培訓。在職培訓採取點面相結合的形式。即對確定定向的技術幹部,結合專業脫產外出進修、學習、在某方面有重點、有深度。面上主要是進行“三基(基本理論,基本操作)及專題講座,學術活動等。同時,對不同職稱的技術幹部,提出相應的職稱標準,包括專業理論和技術水準等方面機求及科研成果。論文撰寫,工作總結,譯文。平時注意經常性檢查、考查;到年終應重點考核(考試),建立技術幹部檔案,為今後職稱晉陞提供參考。
  要實現上述目標,現階段必須克服不同層次技術幹部相同工作的吃“大鍋飯”善,適當安排,合理使用,充分調動各級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克服自卑感,消除無謂的“內耗”,樹立信心,為醫院藥學的“起飛”而共同努力。
(三)我國醫院藥學未來的發方向 組織體制的相應調和幹部使用上的改革,是促進醫院藥學專業發展的基本保證,假如不清楚地看到我國實際情況,在工作中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做法,無疑要走彎路。落而不實,針對國內醫院藥學的主要任務,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主要抓好科學管理,臨床藥劑,臨床藥學(理)三大支柱的研究和應用,以此全面推動我國醫院藥學工作的飛速前進!》
  1.科學管理 主要是採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如:目標管理、標準化管理TQC GMP GPP和先進的管理手段),微電腦應用在不久的將來將逐步得到普及。密切接觸實際,逐步完善,提高工作效率、經濟效益、專業水準。
  2.臨床藥劑 我國藥物製劑工業的落後和商品化程度的低下,造成了我國醫院藥學工作的一個特殊性,一般中心醫院以上藥學科均有為數眾多的自製藥劑,此外,我國地域寬廣,交通不便,帶來運輸上的困難,因此,醫院製劑的長期存在是不可否認的,對各地醫院現有製劑的整理、修訂、提高必須重視;作為一种經常性的工作,持之以恒。但隨著“四化”的發展,我國藥物製劑工業水準的提高,今後醫院製劑主要是製備結合臨床治療科研的需要,具有醫院特色的系列製劑和市場上無供應的特殊製劑。同時對新製劑、新劑型、新技術的研究開發作為今後臨床藥學的重點。在控釋製劑、靶向製劑,透皮吸收製劑方面有所突破、創新,為工業藥劑提供新的品種。在製劑工作中還應重視GMP制度的實施。
  3.臨床藥學與臨床藥理學近年來,國內一些大城市,大醫院,甚至某些基層單位,已不同程度地開展臨床藥學工作,出現了好的苗頭,顯示了醫藥結合的一種方向。但不可否認速度之慢,引人擔憂,對臨床藥學工作的熱情程度已不如前幾年高漲。原因何在?除本文前述主要原因之外,還與我國藥學教育和醫院藥局的實際情況有關,藥師數量之少,工作難於進展。臨床藥師培養才剛起步,臨床藥學工作還未得到多數臨床醫護人員的認可,不合理用藥依然如故。血藥濃度監測所需的儀器設備嚴重不足,技術力量缺乏。監測手段落後,大量重復性研究,消耗了為數不多的主要精力、人力、物力,而見效不大。臨床藥學是醫藥結合的新興學科,其工作是多方面的,關鍵是“醫藥”結合,不是藥學科單打一所能全面承擔的,這需要衛生行政部門的統籌安排和重視,要取得醫護人員的合作和共同努力,這是醫院開展臨床藥學的基礎。迅速培養合格的臨床藥師,藥局要將開展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藥物情報資料收集,新藥推薦、用藥諮詢、藥物篩選,開辦“藥訊”,合理用藥作為開展臨床藥學的突破口。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應開展藥師查房,摸索經驗,適當進行一些新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血藥濃度監測作為臨床藥學的主要任務之一,醫院應該建立專門的“臨床TDM檢驗室”,由少到多,逐步擴展工作範圍,在今後應著重考慮開發或引進一機多用的監測儀器,如TDX等,使我國醫院臨床藥學工作健康地發展。
  醫院藥學工作是整修醫院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醫院藥學專業技術部門,正確評價醫藥的相互關係和藥學工作的客觀地位,將會有力推動醫院藥學的迅猛發展。
  (四)學科建設
  1.首先要普遍提高醫院分級管理中二級和三級醫院的醫院藥學整體水準。我國省、地區很多醫院的醫療設備是很好的,但醫院藥學部(科)多數工作條件較差,勞動強度大,建設面積小,設備少且品質差,技術人員業務素質較差,有的甚至未進行學習就上崗制藥配方。因此,首先要普遍提高省、地醫院藥學部(科)的技術設備和藥學人員的業務素質。在制定醫院分極管理標準時,對各級醫院藥學部(科)的技術設備、人員編制、建築面積、藥學人員的技術素質、工作品質、藥品品質和服務態度等有明確的規定,未經大學或中等藥學專業學習畢業者,不準進入醫院藥從事技術性工作。
  2.省、地醫院的醫院藥學要以做好藥品供應、確保藥品製劑品質、積極開展合理用藥等為中心的業務技術工作。但醫院藥學這個“中心工作”要以臨床藥學、臨床藥理、藥物細菌、藥品品質檢驗和餘款秋其後盾,沒有技術的發展,“中心工作”也不會做好。醫院藥學工作的重心應逐步向科技領域更高層次傾斜,發展和提高臨床藥學和臨床藥理工作,藥物情報諮詢工作也將會有很大的發展。
  3.為提高整體醫院藥學水準,中西藥調劑,藥品供應、臨床藥學、臨床藥理都應屬藥學部(科)統一管理,不宜分設兩個科。否則,不但影響調、製劑品質的提高,脫離調製劑工作的實際,也將影響臨床藥學和臨床藥理的健康發展。
  4.利用先進的技術積極開發和研究醫院藥學工作的新項目、新技術,特別是要開展電子電腦和新的測試手段在醫院藥學各個領域內的應用,不斷充實醫院藥學新的活力。
  (五)調劑工作 調劑工作是醫院藥學的中心環節,調劑工作的品質是反映醫院藥學的整體水準之一。隨著科學技術和醫院學的發展,調劑工作在醫院藥學中的地位將更加突出。調劑工作應配備大學畢業的本科生,逐步減少未經正規藥學專業學習的人員,調整人才結構。
  1.不斷提高和發展調劑工作的技術性現在調劑工作的模式應是醫藥結合型和知識資訊型。藥師要參與臨床;調劑室的藥學人員應研究合理用藥,研究和掌握藥物在體內的動態過程;收集了解藥物不良反應,評價新、老藥物;調查分析病歷和處方用藥情況,不斷提高用藥水準;為醫護人員和患者開展藥物諮詢工作。
  2.住院藥房實行藥學技術人員中心擺藥這是貫徹《藥品管理法》關於“非藥學技術人員不得直接從事藥劑技術工作”的規定。藥學人員中心擺藥有利於提高藥品品質和病人安全有效用藥,。有利於提高藥學技術人員的學習熱情和工作責任性。但擺藥中尚有一些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如把多種藥片(丸)放在一個藥杯內,多數護士讓病人同時服用,這中間有不少不合理的用藥情況,需要解決和研究。
  3.臨床輸液配伍如全靜脈營養液這項工作目前多數醫院仍由護士分散承擔,個別護士對無菌概念不強,且多數病房沒有無菌操作設備,病房條件較差,易污染輸液或營養液,造成輸液反應或發生藥源性疾病。
  (六)製劑 目前我國省、地醫院製劑室一般自配製劑在200~300種以上。隨著科學技術和制藥工業的發展與提高,價格政策的理順,我國的工業製劑將會有較大的發展,而醫院製劑也將隨著工業製劑的發展逐漸減少,逐步萎縮。
  1.製劑室的面積宜小而精,佈局要合理,儘量要減少建築或改造投資。但基本條件和佈局,必須符合製劑驗收標準,以保證自配製劑的品質。
  2.市場已有出售的藥品,醫院製劑室不宜再自配。
  3.醫院製劑室不宜配製大輸液。為提高輸液品質,保證病人安全用藥,各省市醫藥工業主管部門應增加大輸液生產廠或車間,以滿足臨床需要。
  4.建立地區性中心製劑室可考慮以一個市、縣建立一個中心製劑室。
  (七)藥品品質控制 藥品品質控制工作將隨著醫院藥學的發展而有更大的進步,其職責範圍將從控制自製劑的品質,擴大從市場購入藥品的品質控制,從對調劑室的品質控制延伸到病房藥品的品質控制。其質控手段從快檢到化學分析發展到先進的儀器分析;從化檢查延伸到衛生學檢查和毒理檢查。總之,醫院藥學的質控工作應逐步發展到對醫院的全部藥品進行品質控制檢查,以保證全部藥品安全有效。

-------------------------------------------------------------

P4張鵬翀(左)教育長張建(中)于少卿(右)

P4張鵬翀(左)教育長張建(中)于少卿(右)

1945年軍醫學校安順時期,藥科的部份教授及助教,圖中背景後面是檢驗學系

1945年軍醫學校安順時期,藥科的部份教授及助教,圖中背景後面是檢驗學系
前排左起:呂世枋、李承祜教授、高述之、金家淮、劉壽文、譚增毅後排左起:胡乃釗、韋思琪、蘇中武、余國良、何其義、楊興祺、葉蘭生

前左起:劉壽文、王贊卿、管光地、呂世枋、楊興祺、葉蘭生、仇士傑、余國良中左起:李承祜、胡乃釗、朱曾濟、韋思琪、何其義、、譚增毅、蘇中武後左起:金家淮、袁啟洋、許金池、高述之、丁宏勛、李蔚汶、張德俊、

前左起:劉壽文、王贊卿、管光地、呂世枋、楊興祺、葉蘭生、仇士傑、余國良中左起:李承祜、胡乃釗、朱曾濟、韋思琪、何其義、、譚增毅、蘇中武後左起:金家淮、袁啟洋、許金池、高述之、丁宏勛、李蔚汶、張德俊、
1945年藥科教官在生藥及檢驗學系前留影。後排左起:金家淮、袁啟洋、許金池、高述之、丁宏勛、李蔚汶、張德俊、陳鍚南、高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