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史----稱:
民國紀元前十年(西元1902年),袁世凱感於軍隊衛生為建軍重要之一環,奉准創立北洋軍醫學堂, 校址設於天津東門外海運局,委徐華清為總辦,伍連德為協辦.
民國前六年(西元1906年) 學校更名為陸軍軍醫學堂,新建校舍於天津黃緯路.
民國前四年(西元1908年) 徐華清鑑於藥學之重要,呈准增設藥科招生,肄業三年,此為我國創辦藥學教育之先聲
.*藥科第一期計十八員,於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畢業,均分發軍中服役.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 學校更名為陸軍軍醫學校,
*藥科第二期計三十八員, 民國二年(西元1913年)畢業,
*藥科第三期計鄭壽等十七員, 民國四年(西元1915年)畢業.
*藥科第四期計張鵬翀等二十五員, 民國五年(西元1916年)畢業,
*藥科第五期計九員, 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畢業.
*藥科第六期計十二員,民國七年(西元1918年)畢業.
民國七年(西元1918年)遷校於北京東城六條胡同北小街地段.,此一新校區經精心擘畫,顧日籍建築師設計藍圖從事興建.計有辦公室教室實驗室大禮堂學生宿舍餐廳附屬醫院衛生材料廠等二百餘間.此項建築與國內大專院校比擬,有過之無不及.是年增設司藥本科(研究科)研究所,進修期限為二年.受訓人員為抽調本校畢業之在職軍醫司藥返校研習.民國八,九年間全紹清任校長.由於其學驗俱豐主持校政切合時代施教嚴謹學生素質整齊並選派優秀助教赴美國日本進修.時P3鄭壽即於日本研習製藥化學後返國在校任教職.全氏長校歷時七載有成,時師資陣容堅強,訂定課程適切,教學設備完善,教育水準提昇,學生素質優秀,有突破性偉績.校譽丕振,為軍醫教育之鼎盛時期.掀起第一次高潮.
*藥科第七期計十八員, 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畢業.
*藥科第八期計林公際等七員, 民國九年(西元1920年)畢業.
民國十二年至十七年間由於北京政府政治腐敗,派系傾軋,軍伐割據,經費支絀,校務日形衰頹.六年間七易校長.致軍醫教育不但毫無進展,抑且趨於低潮暗淡時期.
*藥科第九期計十六員, 民國十二(西元1923年)畢業.
*藥科第十期計楊樹森等十三員, 民國十二(西元1923年)畢業.
*藥科第十一期計十二員, 民國十三(西元1924年)畢業
*藥科第十二期計何池,孟士英等十七員,民國十六(西元1928年)七月畢業.
*藥科第十三期計十四員,民國十七年(西元1929年)七月畢業
民國十八年,北伐軍事底定,國民政府勵精圖治,延攬學術精湛眾望所歸之戴?齡再任校長職.,各方冀望甚殷,戴氏亦以重振校務為己任. 是年藥科由三年制改為四年
*藥科第十四期計胡乃釗,龍飛(龍在云)等十四員, 民國二十一(西元1932年)畢業
民國二十二年國民政府鑑於日寇頻頻挑釁,中日之戰勢所難免,為作抗戰之準備,駐北平之各軍事學校處於危城,有礙教育進行,故先後遷至首都南京.本校於是年暑假遷至南京漢府街前陸軍第三軍醫院院舍(簡稱北校)及東廠街前江蘇省立工業學校校舍為校址(簡稱南校)低年級在南校上課,高年級在北校上課.
*藥科第十五期計劉壽文,李維禎等十二員, 民國二十二(西元1933年)七月畢業
民國二十二年冬天,京滬地帶謠傳淮鹽含有毒質,大江南北人心惶惶. 藥科第十七期在科長P3鄭壽指導下集體研判,以無機有機定性定量分析及動物實驗,證明無毒質,撰寫萬言專論,翔實報導,於京滬各大報端發表,謠言得以澄清,獲當局傳令嘉獎.
民國二十三年學校教育改採美國制度,並規定四年級學生至中央衛生實驗院及中央醫院實習.
*藥科第十六期計十員, 民國二十三(西元1934年)七月畢業
*藥科第十七期計呂世枋,羅澤霖等十六員, 民國二十四(西元1935年)四月畢業
*藥科第十八期計九員, 民國二十五(西元1936年)畢業
軍醫學校在1928年以前,醫科學制是4年,藥科3年。1928年夏,當時在北京的軍醫學校校長魯景文辭職,校務無人負責,於是學校組織「維持會」,並推教務長張仲山為臨時主席維持校務。張教務長改訂編制與教育計畫,學制年限從醫科18期起增為5年制,藥科自14期開始改為4年制。接著政局動盪,軍醫學校1933年5月奉命遷到南京,因經費拮据,政局不安,自1934年夏季開始,修業年限又奉命恢復為醫科4年制,藥科3年制。1937年春,張建到南京接掌校務後,又把學制改回醫科5年制,藥科4年制。
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因本校畢業生不僅分發陸軍工作,亦分派至海空軍服役,故更名為軍醫學校.
因抗戰軍興,八一三戰事爆發前夕,學校奉令遷往廣州,藥科19期提前三個月畢業。
第十九期 趙仲雲 張又翰 張士卜 胡振屏 李證宇 五員, 民國二十六(西元1937年)提前九月於南京畢業
藥科21期同學於1936年8月在南京入學後,隨即就到中央軍官學校附設的「五校入伍生營」受軍訓半年。1937年夏,學校照例在各地招考新生,結果錄取醫科學生50餘名,藥科20餘名,此70餘人於9月奉命前往江西南昌市市郊的望城崗,參加軍官學校五校入伍生軍事訓練。這五校包括:電雷學校、軍醫學校、獸醫學校、測量學校及通訊學校。那時,戰事轉劇,這班新生大多數是穿過槍林彈雨中,由各方輾轉逃難,跋涉前來望城崗報到的。受訓兩個多月後,又因戰火逼近,再往西移,一面避難,一面行軍,一面受訓。行軍經湖南長沙、常德,最後到達湖北沙市的彌陀寺,繼續受訓。受訓完畢,回到廣州,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真是嚐盡辛苦,受盡磨難。古語說,「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醫科29期(約25名),分校第3期(約30餘名)及藥科22期(20名)的同學。
8月14日,于少卿主任帶領了全校學生包括醫科26期、27期、28期及藥科20期、21期的學生,以及醫科前期的教師,攜帶了教學器材,乘江安輪離開南京赴漢口,然後再改乘專列火車,經湖南到達廣州的軍醫學校第一分校,從此京校與粵校也就合併了。
第二十期 于懷卿 程連琺 楊慶聰 王友夢 葉書春 五員, 民國二十七(西元1938年)九月於廣西桂林畢業
藥科科長張鵬翀與藥科教官林公際、袁開基等教師,帶領了21、22期的34名同學駐在桂林,學生人數雖少,課還是照常上的。桂林是大城,空襲較多,同學們上課時,常被警報打斷。給同學印象最深的是教有機化學的袁開基教授,他每次來講課時,一隻手挽著鋼盔,拿幾張講課提綱和粉筆,另一隻手則提著一隻小皮箱。進了教室,皮箱和鋼盔往講台上一放,就抓緊時間,滔滔不絕,純熟流利地講課,能一連講兩節課,講得滿頭大汗也毫無倦容,令同學們非常感動,個個精神集中,屏息靜聽,學習效果極好。有一次上課時,突然空襲警報響起,袁教官動作俐落,鋼盔往頭上一戴,講稿往袋裡一塞,拎起小皮箱就往外走。同學們跟著他跑出城、過浮橋,到七星岩山洞裡去躲飛機。半路上,有同學要幫他拎皮箱,他堅持不肯放手,同學們就想:皮箱裡面一定是金銀財寶的貴重東西。進入洞裡後,同學問起:皮箱裡面裝了些什麼東西?袁教官笑笑把皮箱打開一看,才知道整箱都是《袁氏有機化學》著作手稿,袁教官對大家說;「還未寫完呢!將來要出版給大家學習用的,這是畢生心血結晶,比什麼金銀財寶都要寶貴得多!」這種對科研忠誠,對教學熱忱的高尚情操,激發同學更加努力學習。
遷校安順
校遷安順後,物資頗感困乏,尤以教育器材為然.經呈准專款,派藥科張主任鵬翀於二十八年冬化裝,攜款前往淪陷區港滬搜購大批圖書儀器藥品計五十大箱.使教學器材更臻充實.張主任此一冒險犯難之義行竟招校內某女教師質疑,謂有貪瀆之嫌.令張主任忍無可忍在某次校務會議時舉槍示清白.此一事件當時在安順地區造成極大之震撼,也造成張主任調離藥科科長,由P8林公際接任.因張建教育長的信任和倚重而升任藥品研究製造所所長.
第二十一期 仇士傑 李正毅 蘇騰甲 施本坪 蘇垣東 朱壽豐 張向全 朱群鐸 趙日義 石廣興 王青峰 十一員, 民國二十九(西元1940年)四月畢業
由於張建教育長鍥而不捨地為軍醫事業努力奔走,故在當時國內高等醫藥院校中,軍醫學校的師資與教學陣容也是相當強大,教學設備與儀器亦非常齊全,錄取的學生素質很高,而又能得到完整而嚴格的訓練。自然,畢業生的素質與表現,都很優秀。各大專院校常來學校觀摩,教育部亦派員實地考察,到了1940年,終於承認:凡是軍醫學校的畢業生,持有畢業文憑者,即可向衛生署申請「醫師證書」或「藥師證書」,也就是說,無論在軍隊或地方均可工作或開業。要知道在這以前,軍醫學校一直不為當時的醫學界所肯定。這真是軍醫史上的一個突破。
民國二十九年創設藥劑班,p12何池任主任.
第二十二期 劉盛德 徐洪年 李杰鈞 蔡有垣 何彿蓮 江燊華 李宗昆 林 泉 朱潤生 許寶森 趙天睿 楊嘉祥 譚天命 夏有秋 易鍾煥 漆晶哲 朱陳福 王著祿 張繼宗 張香龍 金大勇 張紫洞 王文統 二十三員, 民國三十(西元1941年)一月畢業
*藥科第二十三期計陳新謙,譚增毅,李蔚汶等十一員, 民國三十一(西元1942年)三月畢業
24期,是學校遷至安順後,第一次招生.
*藥科第二十四期計樓之岑,吳美樞,黎漢德,馬亦青等十九員, 民國三十一(西元1942年)八月畢業. P24范立富畢業月餘,參加國軍抗日戰爭,在部隊移防時,即遭日軍襲擊喪生.
*藥科第二十五期計韋因琪,蘇中武,陳佩驥等十二員, 民國三十二(西元1943年)二月畢業
第二十六期 劉玉成 蕭振聲 陳錫南 何其義 史曉初 徐增喜 六員, 民國三十二(西元1943年)三月畢業
第二十七期 葉蘭生 朱曾濟 胡長雞 蔡宗鎮 金家淮 高克勤 鄭文豐 葉良浩八員, 民國三十四(西元1945年)二月畢業
民國三十五年三月底,p28~p33官員生安全抵達上海江灣新校區.
p34是民國三十五年八月,在上海江灣翔殷路,以軍醫學校為名,招考入學的最後一期學生.
在上海期間正式上課僅五學期.原國立藥專校長吳榮熙曾任藥科科長,短期後離職,系務由李承祜主持.
第二十八期 沈榮珍 鍾熾昌 陳震標 曾德惠 丘盛元 五員, 民國三十五(西元1946年)八月畢業
第二十九期 鍾 鳴 楊競生 原 毅 劉壽筠 等四員, 民國三十六(西元1947年)七月畢業
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一日,軍醫學校與陸軍衛生勤務訓練所合併改組為國防醫學院.教學部門分為六科,即醫科,牙科,護理科,醫事技術科,衛生勤務科,基本訓練科.藥學教育在醫事技術科及醫科系統下之與研究發展與實驗單位之衛生實驗院. 醫事技術科有藥學組,補給學組,倉庫管理學組皆屬藥科範圍. 生物化學系下有藥物化學組, 衛生實驗院下有製藥化學組.李承祜任醫事技術科科長藥學組主任為劉壽文.補給學組主任張奕棟,教官趙仲雲,吳美樞.倉庫管理學組教官張紫洞,張繼宗,助教蘇中武.
此一紊亂編組,被視為廢藥學系,引起全國性示威,抗議,罷課. 時為藥科一年級學生的P34金明儒亦由學長帶領從上海到南京參與抗議活動.
衛材供應組:全團共八位同學,其中軍醫學校的同學就有五位,都是藥科的同學。在德州結業後,這組同學先到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St. Louis)市美軍總倉庫(全美最大的)學習半年,然後轉到華盛頓D.C.國防部軍醫署材料處學習,最後到紐約美國三軍聯合醫藥採購處學習。
1947年7月軍醫留美團的團員,除了數位專業主的成員還留下來繼續進修外,其餘分成兩批,由各地集中到舊金山,又乘運輸艦經夏威夷至橫濱,在橫濱停留三天,然後回國,抵達上海,分別是年7月15與7月30日。
108位團員中,軍醫學校的同學就佔有30餘位,包括其中幾位不是直接由學校選送出去的,和幾位不是軍醫學校的畢業生,卻是學校的助教及研究員,由學校選送出去的。這30餘位同學的名單如下:
藥科:張奕棟[17期]、羅瑩[18期,由軍醫署派]、張紫洞[22期]、張繼宗[22期]、蘇中武[25期],以上五位均分在衛材供應組。
胡乃釗[14期],專業組,在哈佛大學進修生化
第三十期 閔德潛 梁遇南 楊電蓀 潘 謹 曾火生 楊文華 阮其芬 張庚耀 等八員, 民國三十七(西元1948年)一月畢業
第三十一期 王雅臣 張春華 嚴濟祥 陳源儒 龍 焜 李永叔 朱傳九 張道榮 賴傑祥 張慶鉞 盛思安 邵育才 等十二員, 民國三十七(西元1948年)七月畢業
第三十二期 徐步洲 朱天祐 盧福森 任祺潤 王秉鑰 褚振麒 李傳明 郭德昂 王典五 阮學超 梁秉鈞 汪林瑞 馬欽瑗 裴 庚 張 昭 蔣宏潛 韓公羽 高君亮 等十八員, 民國三十八(西元1949年)一月畢業
因學校隨政府播遷來台
*藥科第三十三期計路順一 奚念朱 彭瑞華 楊敦源 龐九江 楊易燦 忽樹憲 王禮寧 王家祿 張子皆 米貞棟 謝 筠 馬振魯 周權中 等十四員, 民國三十八(西元1949年)一月提早畢業
P4張鵬翀時任國防醫學院行政部司藥監(同少將)主任,負責規劃學院搬遷赴台事宜. 但是他並沒有隨學校來台.
----------------------------------------------------------------------------------------
P24樓之岑,1942畢業後,任母校製藥化學助教,1945年在貴陽考取庚款留英藥學研究生,入倫敦大學藥學院,1950年獲Ph.D學位,係我校友第一位在英國獲藥學博士學位者,次年返國任教北京醫科大學生藥科.
------------------------------------------------------------------------------------
*1949年中共建政,是年9月,由華東醫務幹部學校及第三野戰軍衛生部醫學院在國防醫學院上海江灣原址與國防醫學院留滬人員,創建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1950年10月,被命名為上海軍醫大學。次年7月,改名為第二軍醫大學.
*因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承襲了國防醫學院與軍醫學校優良的傳統與優秀的師資人力,該校創立未久,即迅速取得了良好的聲譽.
*學校遷台後,留在上海江灣校區,後進入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的藥科師長校友有: 科長李承祜,P4張鵬翀,P17 張奕棟,P21 仇士杰,P22 朱潤生,P22 張紫洞,P22 王著祿,P23 楊濟秋,P24 吳美樞,P25 蘇中武, P31 龍焜,P32 韓公羽等十餘人. 隨母校遷台的藥科老師僅有: p15劉壽文,p23譚增毅,p24黎漢德,p22張繼宗,p23李蔚汶,p24邵 杞,陳履鰲等數人.
------------------------------------------------------------------------------------------
"1949年上海解放後,國防醫學院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改編為第二軍醫大學,該院藥科改為第二軍醫大學藥學系."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年, 陳新謙, 張天祿 編著,中國近代藥學史,第103頁)
-------------------------------------------------------------------------------------
民國38年, P34,P35,P36三期藥科學生,隨政府遷台落腳台北水源地.
p15劉壽文任系主任.
第三十四期(民國四十年二月畢業)黃汝炳 潘 福 詹肇漢 金明儒 程滌生 林詩聖 方升坤 張德龍 張鍵官 葉續源 袁紹華 李鍾俊 陳昭陽 覃廷芳 羅裕鏗 金承琰 季信坤 張祖堯 陳效庭 李天雲 童民樵 王亢馨 等二十二員.
第三十五期(民國四十一年二月畢業) 朱 雲 朱希斌 李 康 蕭敏求 王開杰 張邦藩 張紹宏 江志友 羅潮興 張之信 侯步賢 鄧述禹 洪華堂 等十三員
民國四十一年藥科改稱藥學系
第三十六期(民國四十二年九月畢業)馮憲文 李延康 何志果 陳月高 魏如東 尹殿平 潘大學 丁汶谷 楊俊華 朱文鐸 李本宗 宋樂亭 朱若書 等十三員
民國三十九年,因國軍人事凍結,暑期無法招生.但教育部鑑於學校師資設備尚稱完善且台灣醫事人員缺乏,而且台灣當時亦無其他藥學系設立.故經國防部同意,接受教育部委託,召收自費生.在台灣藥學系首屆招生,也是當時唯一的藥學系,召收自費學生P37及次年p38共兩期,除轉服軍職外有陸常,鍾萬隆,陳建安,瀟漢雄,汪成康等五員畢業,已中尉階級服預備軍官役兩年.
民國四十三年,配合教育部規定,將學科及格標準降為六十分,畢業生授予藥學士學位.
第三十七期(民國四十四年二月畢業) 顧敦漢 周鈞陶 曾昭賢 吳 新 儲祥群 陸 常 顧農先 張秉勇 潘述平 鍾萬隆 劉 騤 等十一員
第三十八期(民國四十五年四月畢業)陳建安 蕭漢雄 汪成康等三員(畢業生三名均為自費生)
恢復招收軍費生
第三十九期(民國四十六年六月畢業)吳文宏 劉剛劍 楊金海 郭昭平 尤其福 林 滋 沈家渝 王朝珊 吳文忠 等九員
第四十期(民國四十七年四月畢業)楊廣衍 林辭園 鍾柄泓 張耀忠 顏吉祥 賴禮卿 張柏林 周維忠 劉多榮 高百之 傅子堋 楊秀然 林碩熿 翁一峰 賴漢田等十五員
奉國防部核訂,自藥科四十一期起改稱藥學系.
第四十一期(民國四十八年四月畢業)謝在庭 王希賢 李武斌 廖四豪 林英武 林太源 等六員
民國四十八年台北榮民總醫院成立正式開始作業,本學系教官p23李蔚汶,p34張祖堯,p35蕭敏求及助理員劉廷濬(藥學職業班一期)等奉調榮總藥劑部.
民國四十九年初,藥學系奉命協助輔導會,成立榮民醫院聯合製藥廠.為本學系來台後第一個實習藥廠.
第四十二期(民國四十九年四月畢業)丁海濤 吳豐儀 方滬生 朱政溱 曹耀南 王嘉和 洪燕卿 等七員
第一次招收僑生
第四十三期(民國五十年四月畢業)陳俊仁 林嘉鐘 吳午龍 黃清松 洪興霖 劉興永 張鐘聲 羅榮中 等八員(畢業生一人為僑生)
第四十四期(民國五十一年四月畢業)壽 廉 王端筑 李學顏 蔡玉麟 林愛國 彭漢教 郭昭泉 柯宇春 戴滇祥 鄺鈺青 等十員(畢業生四人為僑生)
第四十五期(民國五十二年四月畢業)李玉清 周法民 鄭炎雄 郁慕明 黃壽初 林明芳 黃哲杉 熊漢成 楊行健 李覲威 王人強 等十一員(畢業生四人為僑生)
第四十六期(民國五十三年四月畢業)林俊士 賴金星 郭邦康 曾慶忠 許浩煒 劉昌祥 張伊周 吳明峰 陳哲明 陳志行 賴煌棋 楊遵聲 等十二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四十七期(民國五十四年三月畢業)張進發 張詔彥 林純毅 陳良仲 田俊雄 陳介甫 狄觀濤 陳木村 劉武夫 張立人等十員(畢業生一人為僑生)
民國五十四年,盧致德院長受中央財委會裕台公司之託,籌畫景德製藥公司,八月一日成立,由榮民總醫院藥劑部主任p23李蔚汶任廠長.民國五十六年建廠完成.民國六十三年正式由國防部核准,該廠為本學院建教合作實習藥廠.
第四十八期(民國五十五年三月畢業)張固剛 李旭生 林正雄 蔡東發 邱英文 陳通保 謝健興 柳文彥 陳正雄 何世能 翁義宮 蘇德欽 楊澤流 林光雄 周文彬 陳應全 王繁雄 杜高閔 等十八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四十九期(民國五十六年三月畢業)丁明哲 王嘉宗 *顏茂雄 楊宏文 郭真喜 黃晉江 馬人雄 林文弘 時昆棣 馬東生 王耀宗 邵永生 謝顯義 陳光平 林代乾 何黎洋 林智一 趙崇勳 朱文田等十九員.(畢業生一人為僑生)
第五十期, 民國五十七年三月17日畢業. 白壽雄 郭鐘隆 葉秀光 溫敦為 劉德雄 陳幸祐 賴春福 陳慎吾 粘孝明 范秋本 王榮博 費大汀 陳文舉 羅文雄 陳尚彥 蔡萬宗 陳昭雄 李焜智 楊培鐸 蔡海雄 陳洋一 等二十一員.(畢業生一人為僑生)
本屆畢業生由原檢核發給藥劑師執照,改為必須通過國家考試始發照.
民國五十七年,奉准成立研究所藥物化學組,授予碩士學位.
第五十一期,學程由春季畢業調整為與一般大學相同之夏秋季,民國五十七年十一月畢業.有黃錦聯 鄭鴻基 盧玉祥 劉雨田 林睿明 彭 藻 劉治農 陳家福 黃文傑 楊宗憲 楊耀南 張月亮 吳國光 吳慕澧 阮錫祺 王昭男 梁武堂 童傅俊 蔡富恭 林國輝 劉信義 葉勝利 張泰榮 鐘宗政 馬玉三 蔡志忠 陳義正 黃英郎等二十八員.(畢業生七人為僑生)
第五十二期(民國五十八年九月畢業)管連胡 俞偉德 陳群輝 鄭榮和 潘志偉 李長熊 劉永道 江信康 陳清村 許國泰 葉潤洲 花文東 李昆杭 曹志濤 等十四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五十三期(民國五十九年九月畢業)黃弘勳 謝迺彪 陳灌鑾 麥柏祺 周永傑 江敏鈴 朱炳權 陳中孚 林伯蒼 莊文龍 方杭州 蘇明和 彭若欣 等十三員.
畢業改授中尉階.(畢業生四人為僑生)
第五十四期(民國六十年九月畢業)羅新生 陳本源 賈澤春 黃浩基 喬尚麟 尤春林 幸金山 喻澤民 甘尚湛 張書成 方偉南 高國定 何嘉益 張明彥 汪大衛 鄒春佑 黃瑞峰 陳慶鋒 羅德嘉 丁明旭 彭鐵舜 蘇德政 丁乃淳 吳京煜 葉全穩 蔡鶴聲 梁志剛 黎奕生 等二十八員.(畢業生八人為僑生)
第五十五期(民國六十一年九月畢業)阮輝庭 王大鵬 郭建楊 陳水生 黃狄峰 張修三 吳造時 黃君普 徐立明 曹之憲 邱正已 劉聰俊 謝吉清 吳金華 郭承基 余國標 翁漢明 呂文熙 曹瑞華 胡明遠 龔信祥 楊樂生 李貫棠 陳倫傑等二十四員.(畢業生十人為僑生)
第五十六期(民國六十二年九月畢業)李祿超 蕭 逸 林文仲 鍾立群 黎健豪 蔡柏椿 溫鑫盛 徐吉立 茹乃璋 黃武田 蘇紹堅 劉宇祥 林輝榮 譚中英 孫明台 楊春源 楊智凱 張錦芳 等十八員.(畢業生七人為僑生)
第五十七期(民國六十三年八月畢業)李安榮 張 鵬 王士鐘 洪佳正 徐更生 張漢揚 連德禮 彭瑞城 陳怡元 余國球 回德仁 陳志堅 陸為群 吳族楨 林漢聰 俞惠平 姜學維 陳榮基 潘蕾明 任酣郎 梁子中 張富德 尹旭東 林 雄 黃國祥 李 威 蔡 石 陳有威 等二十八員.(畢業生六人為僑生)
民國六十三年P15劉壽文辭藥學系主任,由p34金明儒接任.同年中華藥學研究基金會成立.
民國六十四年學院副院長p23譚增毅少將,奉準退伍,調榮民製藥廠第三任廠長.
第五十八期(民國六十四年八月畢業)余 林 陳義發 梁振鵬 韋 正 彭凡凡 呂漢超 李偉泉 關兆凱 梁瑞峰(計九員)(畢業生六人為僑生)
民國六十四年十月盧致德院長退休,院務由副院長蔡作雍代理.
第五十九期(民國六十五年九月畢業)江樵熹 高銘欽 周慰遠 林啟莊 林允煌 黃正昌 陳進財 羅世農 呂壽源 林 立 羅宗訓 呂石文 呂炳煌 洪兆志 龔紹龍 李文璽 張勝源 陳政中 洪榮華 等十九員.(畢業生五人為僑生)
第六十期(民國六十六年八月畢業)陳基旺 胡幼圃 張兆騰 陳威明 黃尚行 常承宣 張明哲 徐肇亨 王安國 毛彬孝 黃世全 邱炯煇 李鴻欽 王榮沛 廖經倫 施仲堅 伍焯祺 何秉泉 李志中 楊村晞 彭安亞等二十一員.(畢業生四人為僑生)
第六十一期(民國六十七年八月畢業)彭玉豪 蘇慕寰 洪金海 蔣先元 葉銘森 楊榮德 鮑 傑 梁鈞能 鍾秉賢 林宗華 黃仁芬(計十一員)(畢業生六人為僑生)
第六十二期(民國六十八年八月畢業)張自忠 鄭金發 伍家傑 黃昌滿 徐尚為 劉偉雄 劉國光 劉奐崑 李紹倫 梁柏儉 楊思威 王錦賢 王卜新 張炳齡 徐令儀 文 麟 鄭國寶 張黎光 趙維綱 李友梅 王蜀俊(計二十一員)(畢業生六人為僑生)
民國六十九年,p40鍾柄泓任系主任.
第六十三期(民國六十九年七月畢業)譚延輝 胡明寬 袁偉文 鄭之瑞 李劍河 余榮光 柯美中 林秉賢 楊皓耀 全以武 周 立 張洵堂 吳啟宗 甄裕暢 章少彭 趙天鐸 郭來添 許展堂(計十八員)(畢業生七人為僑生)
第六十四期(民國七十年七月畢業)劉興銅 歐陽宗耀 蕭嘉陽 李勇進 劉文雄 史明偉 郭耀文 曾國慶 李長生 李興深 吳叔明 李金樹 李維屏 蘇世澤 陳 中 徐俊俊 康文如 鄧偉仁 王守信 鄒國起 胡餘旭 胡光義 湯明節 周順瑋 (計二十四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六十五期(民國七十一年七月畢業)郭培中 鄭國泉 唐嘯石 余明德 楊 慶 廖建國 陸建華 周蓋雄 董仁昭 李泉成 徐大偉 邵志輝 魯建國 楊智顯(計十四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六十六期(民國七十二年八月畢業)陳克儉 吳總明 胡光宇 張溫良 徐建華 宋寅濱 李元雄 陳瑞年 湯念湖 伍齊元 林漢民 周志中 陳國文 刁培良 陸 琪 王雨辰 陳俊源 黃育軒 林鈞陶 方國峰 黃爾南 李昆侖(計二十二員)(畢業生五人為僑生)
第六十七期(民國七十三年八月畢業)鮑力恒 葉奕棟 吳錦楨 陳智德 張澶榮 林榮安 李主成 陳賢應 李慶麟 王正行 袁銘徽 劉鴻逵 葉 官 殷登恆 廖志健 潘宏興 王成富 張再南 包聿清 余運誠 何裔琪 翟秀臣 王昭日 原道弘 林奇恩 陳漢琳 朱震遠 何清波 蒲立宇 等二十九員.(畢業生九人為僑生)
民國七十四年初,榮民藥廠廠長p23譚增毅退休,由藥學系系主任p40鍾柄泓接任,p39劉剛劍任系主任.
第六十八期(民國七十四年八月畢業)黃文鑫 王松齡 許文銓 趙海淵 陳坤斌 饒明元 潘啟源 黃劍銘 黃旭山 孫喜江 林榮聰 吳文焜 吉廷聖 劉景棟 黃文光 林家容 秦道生 陳英倫 余如心 溫約謙 呂常俊 區澤泉 符昌榮 余耀飛 等二十四員.(畢業生七人為僑生)
第六十九期(民國七十五年七月畢業)黃治興 葉明功 楊雨清 劉武龍 廖國隆 王樹和 吳鎧廷(計七員)(畢業生二人為僑生)
第七十期(民國七十六年七月畢業)楊明長 徐昌增 涂祖強 陳錦龍 王正康 林入萬 蔡富雄 梁國兆 徐國超 何怡德 簡世雄 葉偉強 徐存孝 柯錦寬 林 坤 宋偉德 (計十六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七十一期(民國七十七年八月畢業)羅時鴻 張立乾 馮偉強 葉維銳 潘信保 李明志 史昆民 廖學信 許志仁(計九員)(畢業生三人為僑生)
第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八年七月畢業)黃世明 胡德民 楊靜岩 薛宇龍 汪金豪 李玉龍 吳乃群 孟仲麟 朱蔭全 陳令玄 盧冠宇 丘宏治 劉家齊 洪水和 柯偉良 ( 計十五員)(畢業生四人為僑生)
第七十三期(民國七十九年七月畢業)曾俊銓 吳國榮 陳元奇 張星斗 林政毅 葉壽山 李權芳 陸家強 郭俊宏 錢志剛 符永麟 李建立 司徒國 雷伯良(計十四員)(畢業生五人為僑生,代訓生一人)
第七十四期(民國八十年七月畢業)張豫立 陳立奇 古易彬 邵俊輝 林文博 郭錦璋 蘇健雄 黃熹全 葉惠權 蔡兆森 姜志成 顏金彬(計十二員)(畢業生四人為僑生,代訓生二人)
民國八十一年,p55王大鵬任系主任.
第七十五期(民國八十一年七月畢業)程中玉 謝政智 莊英良 黃達強 巫宗鍠 陳奇良 陳結文 鍾 渙 梁耀鳴 陳永剛 邵信明 鄭漢強 梁啟明(計十三員)(畢業生七人為僑生,代訓生三人)
第七十六期(民國八十二年七月畢業)毛志民 張庭榮 王維聖 朱福德 王志平 胡嘉諾(計六員)(畢業生二人為僑生,代訓生一人)
第七十七期(民國八十三年七月畢業)馬國興 王孟廷 周琦峰 彭偉傑 鄭明韜 陳宏南 李宜勳 張致綸 (計八員)(畢業生二人為代訓生)
民國八十三年,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p47張立人將軍,任三軍總醫院副院長.藥學系p81首次招收女生一員.
第七十八期(民國八十四年七月畢業)張永平 楊東寶 張智超 許康泰(計四員)
第七十九期(民國八十五年七月畢業)黃裕權 楊國造 謝登山 黃明裕 林宗坤 朱裕文 鄭釋文 林基福 劉昭麟 汪政毅 黃中佑 傅永輝 林書政(計十三員)
第八十期(民國八十六年七月畢業)李孔源 粘明芳 黃國勳 黃勝東 曹百印 許丕堅 曹書銘 鄭文慶 林維安 施長欣 喻天龍 張翌君 黃俊建 徐賢錦 周建明 康孝先 李瑞文 張有燈 趙永嘉 田厚德 許庭毓 陳榮俊(計二十二員)
第一位女生畢業
第八十一期(民國八十七年七月畢業)李 威 杜政璋 吳家輔 呂春輝 林振生 陳泰豪 余瑞祥 陳建谷 郭潮輝 黃志偉 顏雪惠 魏春生 艾繼強 祁國棟 郭進忠 徐俊生 (計十六員)
民國八十六年,藥學系p84開始招收自費生.
民國八十七年,藥研所主任p60胡幼圃借調任衛生署藥政處處長.
民國八十八年,p57李安榮任系主任.
第八十二期(民國八十八年七月畢業)陳龍生 賴政宗 何宜蓉 王鴻展 簡榮男 趙仲良 徐俊生 陳振峰 林嘉俊 林信成 黃清國 張俊喜 劉孟基 梁任中 孫德宗 陳威龍 黃崇銘 鄭凱名 洪旭霆 陳宏興 (計二十員)
民國八十八年年底學院學系遷內湖新址.
第八十三期(民國八十九年七月畢業)嚴逸釗 賴欣材 高建宗 楊 俊 湯松陵 林冠宇 李世裕 黎孝韻 吳智耀 施嘉慶 鄭文勝 孫培昌 林忠宏 李永隆 陳穎信 郭俊良 楊德群 周梅芳(計十八員)
第八十四期(民國九十年六月畢業)張玉明 林怡沛 宋一洋 張安昌 林惠婷 施茗棕 鄭慧霜 何怡芬 陳英傳 張志揚 邵獻偉 蘇長孝 劉帝恒 李俊賢 陳政仁(計十五員)
民國九十年,國醫中心百年慶.
第八十五期(民國九十一年六月畢業)周瑞怡 柯雅芳 王嘉宏 邱智勇 陳澄偉 謝文正 顏慧如 顏莉蓁 王宏輝 史一良 李岡柏 沈信學 呂紹瑋 周大權 吳乃武 施志勤 黃文彥 張永龍 張健興 彭清宗 鍾昆錦 鄭偉瑩 陸逸中 陳元燦 (計二十四員)
第一屆在內湖校區入學的期班 p86畢業
第八十六期(民國九十二年六月畢業)于大為 羅柏青 陳俊村 黃家達 黎天華 李建澄 陳永聖 張志綱 王鍵達 蔡沐芳 陳貞瑜 花嘉鴻 劉景銘 邱仁宏 (計十四員)
第八十七期(民國九十三年七月畢業)高仁心 周書玄 邱奕霖 計慶賢 蘇珍儀 魏振峰 李文義 (計七員)
民國九十四年,p59江樵熹任係主任
**母校一級教研主管包括教研部,微免科,生化科,生解科,生理科,藥理科及藥學系等 均由藥科校友擔任.
第八十八期(民國九十四年七月畢業)張嘉玲 李 凱 王智安 張仁銘 陳偉智 鄭群譯 姚昌甫 許智欽 謝秉軒 方弘一 黃立智 徐慧玲 謝亞倫(計十三員)
第八十九期(民國九十五年七月畢業)廖怡茹 王俊翔 何思穎 陳舜彥 羅文林 蕭燦生 曾傳志 游添傑 朱明益 楊忠穎 蔡林瑞 張育郎(計十二員)
第九十期(民國九十六年七月畢業)黃士銘 顏錦惠 羅怡琳 謝志威 簡正鑫 黃崇佑 黃俊凱 林欣德 郭原佑 劉佳和 黃秀人 張瑞麟(計十二員 )
2007年
P23陳新謙獲中國藥學會頒獎,P22張紫洞在上海某老幹所接受慰問,P33悉念朱接受上海復旦大學藥學院師生祝八十大壽.
第九十一期(民國九十七年七月畢業) 黃怡華、陳香君、吳彥毅、曹又文、陳思翰、洪浩淵、邱博顯、王緒良、李榮泰、翁榮賢 (計十員)
2008年 藥學系慶祝百週年慶!
Happy Centennial Celebration!
===================================================
歷史學家說:「民族的自信源於民族的歷史,歷史是民族驕傲最深刻的根據。歷史 的價值在於真實。」一九四九年以後,海峽兩岸的中國,本著各自不同的歷史價值 觀念,解說中國的歷史,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劇。五十多年過去了,逝者已去,恩怨 應該一笑相泯。當炮口搖下,兩岸的堅冰得已解凍,我們應該珍惜此刻。這是一個 重建歷史真實的時刻,歷史賦予我們更新的使命,我們責無旁貸。
--------------------------------THE END--------------------------------------------------
辛亥革命至全國解放 這一階段,隨著時代的進步,醫院數量顯著增加。當時規模較大,較有名氣的醫院有:北京協和醫院、上海 華山醫院(上海醫學院附院)、廣州的博濟醫院、長沙的湘雅醫院、漢口協和醫院以及抗戰時期成都的聯合 醫院(由華西、齊魯、金陵、燕京等大學聯合創辦)等。它們的藥房也是較出色的。為滿足醫療和教育的需 要,辛亥革命後,我國政府創建了一些醫學院和醫院,如!)!'年創建的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和江蘇私立南 通醫學院,上海有幾所醫學院校也于此時建立。至全國解放時,全國高等藥學機構共有'$多所,包括:國防 醫學院藥學系(原軍醫學校藥科)、浙江醫學院藥學系(原為浙江醫藥專科學校藥科)、齊魯大學藥學系、 華西協 合大學藥學系、上海中法大學藥科、國立藥專、上海醫學院藥科、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瀋陽醫學院藥學 系等。這些高等學府不斷地為醫院藥房輸送人才,對醫院藥學的發展和提高,起了很大作用。同時,我國有 專攻藥學的留學生,于這一時期陸續回國,參加了藥學校系的教學工作,如於達望、趙火矞黃、黃鳴駒、湯 騰漢、孟目的、薛愚、陳思義等等。他們培養了大量藥學人才,其中有不少人進入醫院藥房工作,因而提高 了醫院藥學的水準。回國的留學生中,也有少數人是直接到醫院藥房工作,如孟目的,於本世紀'$年代從英 國學成歸國後,即到北京協和醫院擔任藥房主任,對協和醫院藥房工作的改進作出了貢獻。他並於!)')年與 馮志東(協和的同事)共同創辦了北京藥學講習所,為北京培養了不少醫院藥學人才,這些人 後來成為北京地區醫院藥房和商業藥房的技術骨幹。另外,有一些國外的藥學工作者被外國教會派遣來我國 工作,其中包括'$年代初來北京協和醫院藥房工作的康莫、到齊魯大學工作以後創辦藥學專修科 的裴威廉及)'#年至華西協合大學工作後來擔任該校藥學系首任主任的米玉士(8191:; $年代大型醫院開始採用快速定性定量檢查法。一般調劑配方,因工作量不大,都是臨用新配。內服藥有濃縮 貯備液(如溴化鉀、氯化銨等),散劑則有稀釋倍散(如阿托品、苯巴比妥等),以便於稱取分包。有的醫 院(如同仁醫院)則將眼藥水事先分裝在玻瓶橡膠塞的滴眼瓶中。
參考文獻 〔"〕陳新謙1中華藥史紀年〔:〕1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王吉民1在華新醫先進象傳〔?〕1中華醫學雜誌,!)>!,'!!(!% 〔&〕甄志亞,付維康1中國醫學史〔:〕1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